改革开放40年,身边变化细盘点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1978年到2018年这激荡的四十年里,中国名义GDP翻了200多倍,许多产业从无到有,许多领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也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用的时代记忆见证了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天然材质的成衣才算高级,就连棉麻制品上的褶皱也被称为“富贵褶”,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一种化纤纺织品“的确良”却是时髦和身份的代名词。实际上,透气性差、不贴身的“的确良”布的走俏是当时物资匮乏大环境下的一种不得已而为之,因其结实耐用、花色多样、凭布票可以对折换取,既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美的极度渴望。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生产力大飞跃,80年代初布票就退出了人们的视野,风靡一时的“的确良”布也日渐没落。40年来,我国纺织工业总产值增加140多倍,现在人们不仅追求样式新颖,更讲求穿着舒适。
今天,当年青一代在超市选购琳琅满目的商品、在菜市场挑选新鲜的蛋奶肉蔬时,却很少有人回想起,20世纪90年代以前,存在过一个特殊的“票证时代”。当时农业基础落后,国家对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人们需要用票证限量购买各类食品。因为当时冬天鲜少能买到其它蔬菜,一到冬天,家家户户都要囤几百斤白菜过冬。改革开放之后,农业迅速发展,农产品产量迅速增加,票证制度很快就被废弃。在这40年中,中国老百姓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自家餐桌的变化,从计划经济凭票购物,到各国料理珍馐食之不尽,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的健康,国人餐桌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
70年代,农村大多是木结构瓦房,一下雨,地上就都是泥,如果是木砖结构的房屋,就能让邻里羡艳不已;当时的家具更是简陋不堪,石头砌起来做成锅灶、床铺,草席一铺就是十几年,收纳衣物有一木箱就足够,没有电灯,只有昏黄阴暗的煤油灯。当时的城市居民大多住筒子楼,老少三代挤在狭小的空间里一起生活。197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3.6平方米,缺房户达869万,占城市总户数的近一半。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住房条件逐步改善,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在追求宽敞的同时,还在追求着居住环境的各种配套设施,要住得舒服,住得开心。
改革开放前,人们日常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当时路网稀疏,道路质量也很差,经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出远门就更不方便了,好不容易坐上火车,也难得找到一个座位,通信和邮寄也是极不方便。那时的人们或许很难想到,仅仅40年之后,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就已跃居世界第一,覆盖约98%城镇人口20万以上的城市;高铁也成为了我国的一张新名片,城市高架林立、地铁公交川流不息、共享单车随处可见,村村通使公路延伸到农民家门口,想念亲朋拨一下手机的视频聊天即可,邮寄物品也就是三两天的事儿。改革开放真正使人们之间的距离从“天涯”缩短到“咫尺”。
家庭用品是人们日常接触最多的物件,改革开放前,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及手表这“三转一响”是相对富裕的家庭才能享有的。曾经,一块手表就是她的嫁妆,而一辆崭新的“飞鸽”牌自行车也许使他当上了新郎。改革开放之后,家用电器逐步由奢侈品转变为日用消费品,电视、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空调、微波炉、电脑、照相机等逐渐进入千家万户,普及型消费市场形成。现在,人们买东西不用再亲自出门,只需要打开手机一点一按,就可以借助互联网商务将全球好货尽收家中。这四十年来生活用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档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真是让人惊叹。
40年来,这片神州大地发生了太多历史性的变迁,创造了无数个令世界赞叹的“中国奇迹”;40年来,我们衣食住行用方方面面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善提升。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推动我们坚定前行;已经创造发展奇迹的社会主义中国,也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再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