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4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6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
7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6.2.1 案例解析与教学建议

案例解析:

本案例主要介绍了“被让座”这一社会现象及其引发的社会舆论。主动给他人让座是一种美德,体现了谦让的美好品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座现象并不少见,给“老弱病残孕”等主动让座更是成为一条人人皆知的社会原则。然而,也有人渐渐将“让座”扣上道德绑架的帽子,将他人的帮助视作理所当然,衍生出一些不良社会现象。近年来,“被让座”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究竟是“让座”,还是“被让座”?这个案例让我们对道德、美德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

人具有社会性,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必然要与他人产生联系,形成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正催生了道德的产生。道德是一种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用善恶标准来评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来维持,不具强制性。没有哪一部法律强制规定人们必须让座,但人们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发逐渐形成主动让座的美德,这体现了道德的本质。“被让座”问题的解决,根本还在于人们对道德的正确认知。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五章第一节第一目“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教师可通过本案例,让学生了解“被让座”这一社会现象及其相关的社会舆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何看待“被让座”这一社会现象,并让学生分享交流,自己是否曾遭遇过“被让座”?如何解决?让学生从社会层面谈谈如何减少“被让座”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从这个案例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道德的形成与本质,可以例举其他社会事件,比如高铁霸座事件等,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