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

温雅 臧伟伟 牛珩 潘佳奇 杜学敏 顾耘宇 王艳 张咏梅 肖丁宜

目录

  • 1 前言
    • 1.1 心理健康的标准
    • 1.2 大学生与心理健康
    • 1.3 获得心理健康的途径
    • 1.4 心理小测试
    • 1.5 习题
  • 2 自我认识
    • 2.1 我们都是自己的陌生人?
    • 2.2 良好自我认识的重要性
    • 2.3 本我、自我、超我
    • 2.4 乔韩窗口理论
    • 2.5 做真实的自我
    • 2.6 习题
  • 3 人际交往
    • 3.1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引入
    • 3.2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效应
    • 3.3 人际吸引的秘密
    • 3.4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困惑
    • 3.5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 3.6 心理小测试
    • 3.7 习题
  • 4 情绪管理
    • 4.1 什么是情绪
    • 4.2 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
    • 4.3 情绪管理策略
    • 4.4 习题
    • 4.5 问卷调查
  • 5 学会恋爱
    • 5.1 恋爱中的心理现象
    • 5.2 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心理困扰
    • 5.3 恋爱能力的培养
    • 5.4 习题
  • 6 理解家庭
    • 6.1 你从家中走来
    • 6.2 家庭对依恋关系的影响
    • 6.3 家庭对自我价值的影响
    • 6.4 家庭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 6.5 家庭带来的心理困扰
    • 6.6 在家庭中成长
    • 6.7 习题
    • 6.8 问卷调查
  • 7 压力应对
    • 7.1 引言
    • 7.2 如何认识压力
    • 7.3 如何应对压力考验-压力的情绪应对
    • 7.4 如何应对压力考验-压力的认知应对
    • 7.5 如何应对压力考验-压力的行为应对
    • 7.6 习题
  • 8 生命教育
    • 8.1 认识生命的诞生和结束
    • 8.2 生命的过程
    • 8.3 生命的可贵之处
    • 8.4 当今大学生对生命的主要困惑
    • 8.5 尊重生命,热爱生活
    • 8.6 习题
  • 9 学会学习
    • 9.1 透视大学学习
    • 9.2 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困扰
    • 9.3 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
恋爱中的心理现象



爱情的定义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一种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爱情产生的原因

那么爱情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爱情产生的生理基础。

学家用多巴胺来解释爱情。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不仅能左右人们的行为,还参与情爱过程,激发人对异性情感的产生。大脑中的丘脑是人的情爱中心,其间贮藏着号称“丘比特之箭”的多种神经递质,也称为恋爱兴奋剂,包括多巴胺,肾上腺素、血清素等。当一对男女一见钟情或经过多次了解产生爱慕之情时,丘脑中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就源源不断地分泌,给我们爱的感觉。然而,多巴胺等化学物质并不能一直存在,大约在100天后进入半衰期,并逐渐消失。与此同时,由于恋人长期的共同生活,体内又产生另一种叫内啡肽的化学物质,它能使恋人之间平衡、安全、互相依靠,使爱深化,恋人感情得到加深和巩固。

其次,我们分析一下爱情产生的心理基础。

随着男女第一和第二性征的发育成熟,性激素水平的快速提高,他们开始萌发性的意识和强烈的对于异性的好奇和向往,开始产生对异性的有意注意、追求欲望和亲密感觉。通常人们所说的“情窦初开”,正是这些表现的代名词。男女性生理的成熟,促进了性心理的形成。

刚进入大学的同学们,正处于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划分的成年早期,是对异性产生亲密感的时期。这个时期,对异性有了爱慕和向往,而且对异性有了比较严肃的选择性和排他性,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恋爱择偶尝试期。

总之,大学生追求爱情,渴望恋爱,是性生理成熟基础上的性心理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