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中的心理现象
上一节
下一节
爱情的定义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一种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爱情产生的原因
那么爱情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爱情产生的生理基础。
科学家用多巴胺来解释爱情。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不仅能左右人们的行为,还参与情爱过程,激发人对异性情感的产生。大脑中的丘脑是人的情爱中心,其间贮藏着号称“丘比特之箭”的多种神经递质,也称为恋爱兴奋剂,包括多巴胺,肾上腺素、血清素等。当一对男女一见钟情或经过多次了解产生爱慕之情时,丘脑中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就源源不断地分泌,给我们爱的感觉。然而,多巴胺等化学物质并不能一直存在,大约在100天后进入半衰期,并逐渐消失。与此同时,由于恋人长期的共同生活,体内又产生另一种叫内啡肽的化学物质,它能使恋人之间平衡、安全、互相依靠,使爱深化,恋人感情得到加深和巩固。
其次,我们分析一下爱情产生的心理基础。
随着男女第一和第二性征的发育成熟,性激素水平的快速提高,他们开始萌发性的意识和强烈的对于异性的好奇和向往,开始产生对异性的有意注意、追求欲望和亲密感觉。通常人们所说的“情窦初开”,正是这些表现的代名词。男女性生理的成熟,促进了性心理的形成。
刚进入大学的同学们,正处于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划分的成年早期,是对异性产生亲密感的时期。这个时期,对异性有了爱慕和向往,而且对异性有了比较严肃的选择性和排他性,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恋爱择偶尝试期。
总之,大学生追求爱情,渴望恋爱,是性生理成熟基础上的性心理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