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依据主要为:
(1)DNA是遗传物质,1944年美国微生物学家Avery,通过细菌(肺炎链球菌)转化(有毒与无毒)研究确定了基因的分子载体是DNA,而不是蛋白质;1952年Alfred Hershy和MarshaChase用标记物的噬菌体(P32和S35)感染大肠杆菌,发现只有P32标记的DNA注入寄主细胞才能繁殖下一代进一步证明遗传物质是DNA;
(2)DNA双螺旋结构,1953年James D. Watson和Francis H. C. Crick揭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和半保留复制机制;
(3)中心法则和遗传密码,遗传密码是通用的。一系列三联密码子(除极少数的几个以外)同氨基酸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所有生物中都是相同的;
(4)基因是可切割的,基因直线排列在DNA分子上。除少数基因重叠排列外,大多数基因彼此之间存在着间隔序列。因此,作为DNA分子上一个特定核苷酸序列的基因,允许从DNA分子上一个一个完整地切割下来。即使是重叠排列的基因,也可以把指定的基因切割下来,尽管破坏了其他基因;
(5)基因是可以转移的,基因不仅是可以切割下来的,而且发现生物体内有的基因可以在染色体DNA上移动,甚至可以在不同染色体间进行跳跃,插入到靶DNA分子之中。由此表明基因不仅是可转移的;
(6)多肽与基因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现在普遍认为,一种多肽就有一种相对应的基因。因此,基因的转移或重组可以根据其表达产物多肽的性质来检查;
(7)基因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经重组的基因一般来说是能传代的,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转基因生物。
二、基因工程诞生的技术支撑为:
(1)工具酶的发现与应用,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是基因工程关键的工具酶,由于这两种酶的发现和分离纯化,使体外基因重组得以实现;
(2)反转录酶的发现与应用, 1970年,Baltimore等和Temin等各自发现了反转录酶,完善了中心法则,使真核基因的制备成为了可能;
(3)载体的发现与应用,所谓载体就是运送外源DNA分子到宿主细胞的工具,基因工程的载体主要为质粒和病毒;
(4)基因转化技术,该技术使外源DNA和载体形成的重组DNA转移到宿主细胞中。例如, 1970年M. Mandel和A. Higa发现经过氯化钙处理的大肠杆菌容易吸收噬菌体DNA;1972年S. Cohen发现这种处理过的细菌同样能吸收质粒DNA。从此大肠杆菌成了基因克隆的良好转化受体。两外,20世纪60年代发展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和Southern杂交技术,对于DNA片段的分离和检测同样十分重要。
三、基因工程诞生的标志性试验:
1973年斯坦福大学的 Cohen和Boyer把非洲爪蟾核糖体基因片断同pSC101质粒重组,转化大肠杆菌,并在菌体内成功转录出相应的mRNA。这是第一次成功的基因克隆实验。此实验说明:(1)pSC101可以做为载体,将外源DNA导入寄主细胞;(2)真核生物的基因可以转录到原核生物;(3)质粒—大肠杆菌是成功的基因克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