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DNA聚合酶
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是能够催化DNA复制和修复DNA分子损伤的一类酶,这类酶作用时大多数需要DNA模板,并且优先作用于DNA模板,也可作用于RNA模板,但效率较低。常用的DNA聚合酶及特性如表2-4。
表2-4常用的DNA聚合酶及特性
聚合酶名称 | 来源 | 模板 | 3′→5′ 外切活性 | 5′ →3′ 外切活性 | 聚合反应速率 | 持续合成能力 |
E.Coli DNA聚合酶 | 大肠杆菌 | DNA | 低 | 有 | 中 | 低 |
Klenow大片段酶 | 大肠杆菌 | DNA | 低 | 无 | 中 | 低 |
T4 DNA聚合酶 | T4噬菌体 | DNA | 高 | 无 | 中 | 低 |
T7 DNA聚合酶 | T7噬菌体 | DNA | 高 | 无 | 快 | 高 |
反转录酶 | 肿瘤病毒 | RNA | 无 | 无 | 低 | 中 |
Tag DNA聚合酶 | 栖热水生菌 | DNA | 无 | 有 | 快 | 高 |
这些DNA聚合酶作用的共同特点在于,他们能够把脱氧核苷酸连续加到双链DNA分子引物链的3′-OH端,催化核苷酸的聚合作用,而不发生从引物模板上解离得情况。
这些DNA聚合酶作用的条件为:①以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dNTP)为底物;②需要模板的指导;③需有引物(3′-OH)指示合成起点,不能自行其起始合成新的DNA链;④催化dNTP加到生长中的DNA链的3′-OH末端,DNA的合成方向是5′→3′。
2.5.1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
目前,已经从大肠杆菌中分离出3种类型的DNA聚合酶,即DNA聚合酶I(Pol I)、DNA聚合酶II(Pol II)、DNA聚合酶III(Pol III)、DNA聚合酶IV、(Pol IV)DNA聚合酶V(Pol V)。在大肠杆菌中,DNA聚合酶 I、DNA聚合酶 II的主要功能为参与DNA的修复,DNA聚合酶III主要参与DNA的复制, DNA聚合酶 IV与DNA聚合酶II一起负责稳定期的损伤修复,DNA聚合酶V参与SOS修复。其中,基因工程操作中最常用的为DNA聚合酶。
DNA聚合酶Ⅰ也称Kornber酶,是1956年由Arthur Kornberg首先发现的第一个DNA聚合酶,此酶研究得清楚而且代表了其他DNA聚合酶的基本特点。DNA聚合酶I具有三种活性:①5′→3′DNA聚合酶活性(能以单链DNA为模板,在3′-OH引物的引导下,按5′→3′方向,合成互补的DNA序列);②3′→5′外切核酸酶活性(能够去除延长的核酸链上的3′→OH末端上的核苷酸,可以沿3′→5′方向降解双链或单链DNA,释放5′-单核苷酸);③5′→3′外切核酸酶活性(能从DNA链5′-OH末端降解双螺旋DNA的一条链,沿5′→3′方向,释放出单核苷酸或寡核苷酸)。
DNA聚合酶Ⅰ的主要用途:①用切口平移(nick translation)方法标记DNA(如图2-1),切口平移是指当双链DNA的一条链产生缺口时,DNA聚合酶I 的5′→3′聚合活性将脱氧核苷酸添加到3′-OH端上,与此同时,其5′→3′外切酶从缺口的5′-P末端切除原有核苷酸,使切口沿着DNA平移,此即称为切口平移反应;②利用其5′→3′外切核酸酶活性降解寡核苷酸作为合成cDNA第二链的引物;③用于对DNA分子的3′突出尾进行末端标记,用于DNA序列分析。
2. 5.2 Klenow片段
Klenow片段是用枯草杆菌蛋白酶裂解完整的DNA聚合酶Ⅰ产生,或通过克隆技术而获得。此酶是单一多肽链,分子量76kD。它具有5′→3′聚合酶活性和3′→5′外切酶活性,而无5′→3′外切酶活性。Klenow片段的主要用途:①补平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产生的3′凹端;②用[P32]dNTP补平3′凹端,对DNA片段进行末端标记;③在cDNA克隆中,用于合成cDNA第二链;④在体外诱变中,用于从单链模板合成双链DNA;⑤应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进行DNA测序;⑥也用于PCR反应进行体外扩增基因DNA序列,但已经被TaqDNA聚合酶代替。
与切口平移法不同,DNA末端标记并不是将DNA片段的全长进行标记,而是只将其一端(5′或3′端)进行部分标记。在使用Klenow酶进行DNA末端标记时,DNA片段应具有3′凹端,因其不能直接作用于3′突出端。
2.5.3T4噬菌体DNA聚合酶
T4噬菌体DNA聚合酶来源于T4噬菌体感染的大肠杆菌,其分子量为114kD。T4噬菌体DNA聚合酶具有5′→3′聚合酶活性及3′→5′外切核酸酶活性,其3′→5′外切酶活性对单链DNA的作用比对双链DNA的作用更强,且它的外切核酸酶活性比Klenow片段要强100~ 1000倍。它的主要用途:①补平或标记限制性内切酶消化DNA后产生的3′凹端;②对带有3′突出端的DNA分子进行末端标记;③标记用作探针的DNA片段;④将双链DNA的末端转化成为平端;⑤使结合于单链DNA模板上的诱变寡核苷酸引物得到延伸。
2.5.4T7噬菌体DNA聚合酶
T7噬菌体DNA聚合酶来源于T7噬菌体感染的大肠杆菌,由两个亚基组成,即T7基因5编码的大亚基,有5′→3′聚合酶和3′→5′外切酶活性;大肠杆菌编码的小亚基,硫氧还蛋白,它能增加大亚基对模板的亲和性。因此,T7噬菌体DNA聚合酶具有持续合成能力强,3’®5’外切酶活性高(约为Klenow片段的1000倍),单链和双链都能降解,不受DNA二级结构的影响等特点,是所有已知DNA聚合酶中持续合成能力最强的一个酶。它的主要用途:①用于拷贝大分子量的DNA模板的引物延伸反应,②通过补平或交换(置换)反应进行快速末端标记。③将3′或5′的突出末端变成平末端。
2.5.5测序酶
测序酶是通过化学修饰或基因工程方法对T7噬菌体DNA聚合酶进行改造的酶,它不具备T7噬菌体DNA聚合酶3′→5′外切核酸酶活性,保留其聚合酶活性,具有很强的持续合成能力,是Sanger双脱氧末端终止法对长片段DNA进行测序的理想酶。
2.5.6Taq DNA聚合酶
Taq DNA聚合酶是一种耐热的依赖DNA的DNA聚合酶,是从嗜热的水生菌Thermusaquaticus中纯化来的,现在以基因工程生产并出售(AmpliTaqTM)。该酶具有5′→3′聚合酶活性及5′→3′外切核酸酶活性,需要Mg2+作辅助因子,最适温度为75~80℃。Taq DNA聚合酶的主要用途为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中对DNA分子的特定序列进行体外扩增,但其缺点是由于Taq DNA聚合酶没有3′→5′外切核酸酶活性,对PCR反应中掺入的错配碱基无法修正。
2.3.7反转录酶
反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atase)是以RNA为模板指导三磷酸脱氧核苷酸合成互补DNA(cDNA)的酶。目前有两种反转录酶已经商品化—一种来自禽类成髓细胞瘤病毒(AMV);另一种来自Moloney鼠白血病病毒(Mo-MLV)。应用较多的是AMV反转录酶,它由α和β两条肽链组成,α链具有反转录酶及较强的RNase H活性,其中RNase H活性是一种核酸内切酶,它能特异地降解RNA-DNA杂交分子中的RNA链;β链具有以RNA-DNA杂交分子为底物的5′→3′脱氧核酸外切酶活性,而无3′→5′外切功能。它的5′→3′聚合酶活性取决于有一段引物和一条模板分子的存在。
反转录酶的主要用途为:①以mRNA为模板合成cDNA;②利用其的5′→3′外切酶,标记带的5′突出末端的DNA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