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

范桂枝,詹亚光 ,曾凡锁, 齐凤慧,尹静

目录

  • 1 基因工程绪论
    • 1.1 知识要点
    • 1.2 基因工程定义
    • 1.3 基因工程的诞生
    • 1.4 基因工程的技术路线
    • 1.5 基因工程的研究内容
    • 1.6 基因工程的安全性
    • 1.7 基因工程的应用
    • 1.8 学习和研究基因工程的意义
    • 1.9 思考题
    • 1.10 本章节参考资料
    • 1.11 调查问卷
  • 2 工具酶
    • 2.1 知识要点
    • 2.2 工具酶定义
    • 2.3 限制性内切酶
      • 2.3.1 限制性内切酶的定义
      • 2.3.2 限制性内切酶的种类
      • 2.3.3 限制性内切酶的命名
      • 2.3.4 限制性内切酶的切割频率
      • 2.3.5 限制性内切酶切割效率
        • 2.3.5.1 星号活性
      • 2.3.6 限制性内切酶切割方式
    • 2.4 连接酶
      • 2.4.1 连接酶的种类和连接条件
      • 2.4.2 连接机理
      • 2.4.3 连接效率
    • 2.5 聚合酶
    • 2.6 其他工具酶
    • 2.7 章节测试
  • 3 载体
    • 3.1 知识要点
    • 3.2 载体的功能和种类
    • 3.3 质粒载体
      • 3.3.1 质粒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 3.3.2 质粒载体的构建
      • 3.3.3 质粒载体的种类
    • 3.4 噬菌体载体
      • 3.4.1 M13噬菌体载体
      • 3.4.2 λ噬菌体载体
      • 3.4.3 噬菌体—质粒杂合载体
    • 3.5 人工染色体载体
    • 3.6 拓展知识-纳米载体
    • 3.7 章节测试
  • 4 受体细胞recipient cells
    • 4.1 知识要点
    • 4.2 受体细胞的定义
    • 4.3 受体细胞的条件
    • 4.4 受体细胞的种类
    • 4.5 章节测试
  • 5 目的基因的获取target genes
    • 5.1 知识要点Key points
    • 5.2 目的基因的定义Definition of target gene
    • 5.3 目的基因的获取途径Access to target genes
    • 5.4 直接分离方法Direct separation method
    • 5.5 PCR方法获取目的基因
    • 5.6 化学合成DNA  chemosynthesis
    • 5.7 基因文库gene library
    • 5.8 改造目的基因Modification of target gene
    • 5.9 案例分析
    • 5.10 章节测试
  • 6 DNA重组的Recombinant DNA
    • 6.1 知识要点key points
    • 6.2 重组子的构Construction of recombinons
    • 6.3 重组DNA分子的转化和扩增
    • 6.4 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
    • 6.5 知识拓展
    • 6.6 章节测试
  • 7 转基因生物
    • 7.1 大肠杆菌基因工程
      • 7.1.1 表达载体
      • 7.1.2 受体系统
      • 7.1.3 表达策略
      • 7.1.4 案例
      • 7.1.5 章节测试
    • 7.2 植物基因工程
      • 7.2.1 转基因植物现状
      • 7.2.2 载体
      • 7.2.3 受体系统
      • 7.2.4 转化方法
      • 7.2.5 基因沉默
      • 7.2.6 案例
      • 7.2.7 章节测试
      • 7.2.8 农杆菌英文课件和资料
    • 7.3 动物基因工程
      • 7.3.1 转化方法
      • 7.3.2 转基因动物的鉴定
      • 7.3.3 提高外源基因在动物中的表达效率的策略
    • 7.4 酵母基因工程
      • 7.4.1 新建课程目录
  • 8 课后阅读
    • 8.1 英文参考书
    • 8.2 转基因食品安全-天使还是魔鬼
    • 8.3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 8.4 大豆 发芽和转基因有关系吗?
    • 8.5 苦参碱-基因工程改良
    • 8.6 Prime Editing的植物基因组编辑新系统
    • 8.7 液体黄金将借油菜合成
    • 8.8 青蒿素生物合成相关背景
    • 8.9 模式植物拟南芥
    • 8.10 如何利用生物技术培育功能性水稻
    • 8.11 一种高效的油菜转基因和极早期快速和快捷的筛选方法!
    • 8.12 新基因工具有望揭开海洋微生物之谜
    • 8.13 研发中的新冠病毒疫苗包括哪些类型
    • 8.14 基因是如何被调节的
    • 8.15 转化机理综述2019年
    • 8.16 新型报告基因
    • 8.17 2021年太空基因编辑
  • 9 基因工程实验
    • 9.1 实验课简介
    • 9.2 模块一、木本植物的遗传转化
      • 9.2.1 模块一内容的虚拟仿真部分
      • 9.2.2 实验目的及原理
      • 9.2.3 实验内容
        • 9.2.3.1 实验一  菌种活化
          • 9.2.3.1.1 操作方法与思考题
        • 9.2.3.2 实验二  三亲交配法将中间载体质粒导入根癌农杆菌
          • 9.2.3.2.1 三亲杂交原理
          • 9.2.3.2.2 操作方法与思考题
        • 9.2.3.3 实验三 抗生素的敏感性实验
          • 9.2.3.3.1 抑菌原理
          • 9.2.3.3.2 操作方法与思考题
        • 9.2.3.4 实验四  农杆菌介导法的植物遗传转化
          • 9.2.3.4.1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原理
          • 9.2.3.4.2 操作方法与思考题
        • 9.2.3.5 实验五 基因编辑及原生质体的瞬时转化
          • 9.2.3.5.1 基因编辑原理
          • 9.2.3.5.2 操作方法与思考题
    • 9.3 模块二、转基因植物的检测与鉴定
      • 9.3.1 模块二内容的虚拟仿真实验部分
      • 9.3.2 模块二实验综合内容
      • 9.3.3 实验目的及原理
      • 9.3.4 实验内容
        • 9.3.4.1 实验五 转基因白桦基因组DNA提取
          • 9.3.4.1.1 操作方法与思考题
        • 9.3.4.2 实验六  转基因白桦的多重PCR检测
          • 9.3.4.2.1 操作方法与思考题
        • 9.3.4.3 实验七  外源基因DNA甲基化转基因沉默的关系分析
          • 9.3.4.3.1 操作方法与思考题
        • 9.3.4.4 实验八  外源基因整合的Southern杂交鉴定
          • 9.3.4.4.1 杂交原理与操作
          • 9.3.4.4.2 操作方法与思考题
        • 9.3.4.5 实验九 转基因白桦的RT-PCR检测
          • 9.3.4.5.1 操作方法与思考题
        • 9.3.4.6 实验十 转基因植物中报告基因表达检测-- GUS活性检测
          • 9.3.4.6.1 操作方法与思考题
重组子的构Construction of recombinons
重组子的构建 Construction of recombinons

DNA的体外重组是将目的基因重组到合适的载体上,这种重新组合的DNA称为重组DNA或重组子。为何必须将目的基因重组到载体上呢?这是因为一般的DNA片段因不含复制所需的序列信息(复制起始位点),即便进入宿主细胞内,仍然不能进行增殖甚至被稀释掉。因此,DNA片段必须同能够自我复制的DNA分子(如质粒或噬菌体等)连接成为重组DNA分子,通过转化或其他途径导入宿主细胞中,实现目的基因的复制、表达或最终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获得转基因生物。

外源DNA片段同载体分子的连接主要依赖于核酸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和其他修饰酶的作用。在选择外源DNA片段同载体分子的连接反应程序时,一般考虑如下几点(1)实验步骤尽量简单易行;(2)连接形成的接点序列应该能被一定的内切酶消化,比便回收目的DNA序列;(3)保证目的基因按正确的转录方向插入到载体中,并保证翻译过程中密码结构的阅读不发生移位。

1. 重组子的连接方式

1.1 相同黏性末端连接

DNA分子连接操作中,相同黏性末端最适合于DNA片段的连接。如果外源DNA和载体DNA均用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则不管是单酶酶解还是双酶联合酶解,只要两种DNA分子均含有相同的黏性末端,混合后它们就能顺利连接为一个重组DNA分子。经单酶处理的外源DNA片段在重组分子中可能存在正反两种方向,而经两种非同尾酶处理的外源DNA片段只有一种方向与载体DNA重组。上述两种重组分子均可用相应的限制性内切酶重新切出外源DNA片段和载体DNA,克隆的外源DNA片段可以原样回收。而经两种同尾酶分别切割的外源DNA片段和载体DNA,由于产生的黏性末端相同也便于连接,但是克隆的外源DNA片段一般不可以原样回收。

1.2不同黏性末端的连接

具有不同黏性末端的DNA序列无法直接相连,可以将两者转变成平末端后再进行连接。但这种做法有其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种影响:使重组的DNA分子增加或减少几个碱基对;破坏原来的酶切位点,使已重组的外源DNA片段无法回收;如果连接位点在基因编码区,那么连接后会改变阅读框,使相关基因无法正确表达。因此不同黏性末端DNA片段的连接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连接方法。

不同黏性末端之间的连接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1)待连接的DNA片段都有5′单链突出末端。这种情况下,可以在连接反应前使用S1核酸酶将两者5′单链突出端切除,或使用Klenow酶补平,然后将两平末端连接。前一种方法产生的重组DNA会少掉几对碱基,而后一种的重组DNA较连接前没发生碱基对的变化。

2)待连接的DNA片段都有3′单链突出末端。可使用T4聚合酶将两者3′单链突出末端切除,然后将产生的平末端连接。这种方法产生的重组DNA较连接前会减少几对碱基。需要指出的是,Klenow酶不具有补平3′单链突出末端的活性。

3)一种待连接的DNA片段具有3′单链突出末端,另一种具有5′单链突出末端。可以使用Klenow酶补平5′单链突出末端,同时用T4聚合酶切除3′单链突出末端,然后将产生的平末端连接。

4)待连接的两种DNA片段均含有不同的两个黏性末端。可以首先用Klenow酶补平DNA片段的5′单链突出末端,再用T4DNA聚合酶切除其3′单链突出末端,然后将产生的平末端连接。

1.3 平末端连接

    如果外源DNA分子不是平末端,则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获得平末端:一种是用产生平末端的限制性内切酶(如EcoRVSmaI)消化获得DNA片段;另外一种是用Klenow聚合酶补平或S1核酸酶切平获得平末端DNA片段。同样载体多克隆位点有产生平末端的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则用该酶切割,否则就用上述手段获得具有平末端的载体。

通过以上途径获得的具有平末端的外源DNA和载体DNA可以进行平末端连接。和黏性末端的连接相比,平末端的连接效率仅为黏性末端的1%~10%。提高平末端连接效率的措施为:(1)增加连接酶用量,通常使用黏性末端连接用量的10倍;(2)增加DNA平头末端的浓度,提高平头末端之间碰撞的概率;(3)加入NaClLiCl以及PEG;(4)适当提高连接反应温度,平头末端连接与退火无关,适当提高反应温度既可以提高底物末端或分子之间的碰撞概率,又可增加连接酶的反应活性,一般选择20~25℃较为适宜。

1.4 修饰黏性末端连接

   黏性末端连接具有重组效率高,外源DNA片段可定向插入并通过酶切释放插入DNA片段的优点。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将不同末端的载体或外源DNA片段修饰成黏性末端,以便高效的黏性末端连接。

    常见需要修饰的黏性末端情况包括(1)载体与外源DNA分子没有匹配的末端进行有效连接;(2)外源DNA是随机切割的基因组DNA或逆转录合成的cDNA等,就需要根据所选的载体DNA分子的克隆位点,有针对性地将外源基因组DNA片段或cDNA进行末端修饰,以便克隆。

2. 重组子的连接结果(讨论)


3. 影响外源DNA片段与载体DNA连接反应的因素

载体与外源DNA片段体外连接重组时,其连接效率不仅受DNA末端性质的影响(如黏性末端或平末端),同时受反应温度、外源DNA片段和载体DNA之间的摩尔比、反应时间、ATP等反应条件的影响。

连接反应的温度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连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7℃,但在此温度下仅含4~6bp的退火黏性末端之间的氢键结合不稳定(Tm≤15℃),不足以抗拒热运动的破坏。因此,连接温度应介于酶的最适温度和黏性末端退火温度之间,一般为4~22℃。平末端连接温度要更低些。退火黏性末端之间的连接可视为分子内的连接,而平末端之间为分子间的连接。从分子动力学角度讲,后者更为复杂且速度也要慢得多,因此,平末端的连接效率要低一些,仅为黏性末端的1%~10%。一般黏性末端连接反应为16℃、12h22℃、4~5h,而平末端连接反应为4~8℃、12h.

外源DNA片段和载体DNA之间的摩尔比经验值为3~10,即外源DNA片段多于载体DNA数,这样有利于提高重组率。

连接酶用量一般为0.1~2U,平末端连接酶用量要高一些。ATP浓度一般为10μmol/L~1mmol/L,但载体环化受ATP浓度影响较大,当ATP浓度为0.1 mmol/L时环化程度最大。在反应缓冲液中加一定浓度PEG可以提高连接效率。

修饰的常用方式有同聚物加尾、衔接物或接头分子、PCR法引入酶切位点等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