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导言
    • 1.1 导言
  • 2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 3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 3.1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 3.2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 3.3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 4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 4.1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 4.2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 4.3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 5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5.1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 5.2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 5.3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 6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6.1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 6.2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 6.3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 7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 8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 8.1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 8.2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 8.3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 9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9.1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 9.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 9.3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 10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10.1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 10.2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 11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11.1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 11.2 第二节  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 11.3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 11.4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 11.5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意义
  • 12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 12.1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 12.2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 12.3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 12.4 第四节  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 13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8)
  • 14 综述  辉煌的历史进程
    • 14.1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14.2 二、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
    • 14.3 三、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14.4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15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15.1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 15.2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15.3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 16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16.1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 16.2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 16.3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 17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 17.1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 17.2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 17.3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 17.4 第四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18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18.1 第一节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 18.2 第二节  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 18.3 第三节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 19 后记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 1 教材
  • 2 视频资源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不仅提出了革命纲领,而且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相继失败,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427日举行的广州起义。是日,黄兴率敢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大部在激战中牺牲。其中72位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故是役史称“黄花岗起义”。

1911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岀卖给帝国主义,同时借此“劫夺”商股。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为最烈。清政府在铁路利权问题上采取的政策,进一步激起了民众的愤慨和反抗,加速了革命的爆发。立宪派本来主张把保路运动限制在“文明争路”的范围之内,但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竟下令军警向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开枪,造成“成都血案”。广大群众忍无可忍,在同盟会会员的参与下,掀起了全川的武装暴动。

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

191110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革命军在三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以及上海和许多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2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在武昌起义和各省政权更迭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既表现出了革命性和勇敢精神,又暴露岀了软弱性和妥协态度。在一些地方,开始是由革命派发动新军或会党举行武装起义、宣布“独立”的。可是当反动势力反扑时,他们却不敢发动群众保卫已经夺得的政权,致使政权落到了立宪派或旧官僚、旧军官的手里。例如,湖北革命党人起义后,认为非找一个有地位的人物出来主持政务不可,于是把原清军协统(旅长)黎元洪硬拉出来当了都督。结果,黎元洪与立宪派结合起来把持了湖北军政府的大权。又如,湖南革命党人起义夺取政权后,最初由革命派焦达峰、陈作新任正、副都督。部分立宪派与旧军官发动政变,将焦、陈杀害,推立宪派首领谭延闾为都督。在一些省份,旧官僚和立宪派实际上改头换面地维持着旧政权。有的地方虽是革命党人掌权,但这些人很快蜕变为新军阀、新官僚。这就意味着,革命是很快地发展了,但它的基础并不牢固,在它的内部和外部都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独立”各省的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1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除孙中山作为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和统率海、陆军之权外,陆军、外交等重要部的总长和所有各部的次长全由革命党人担任。在作为国家立法机关的临时参议院中,同盟会会员也占多数。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例如:扫除种种封建弊端,保护人权;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提倡兴办工厂、矿山、银行、垦殖事业等;宣布禁止刑讯,保护华侨、禁止贩卖华工,禁止买卖人口、废除奴婢,禁止种植和吸食鸦片等;宣布改革文化教育制度,否定忠君尊孔教育,废止小学读经,禁用清政府学部颁行的各种教科书等。

南京临时政府也有它的局限性。例如,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告友邦书》中,就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清政府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也没有提岀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去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下简称《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参议员由各省选派。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称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有权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

《临时约法》还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诉、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这样,《临时约法》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正因为如此,当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时,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第三,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自古以来,皇帝被看作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连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禁锢思想进步的闸门。

第四,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促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随后的几年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革命政府还提倡社会新风,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如:以公元纪年,改用公历;下级官吏见上级官吏不再行跪拜礼;男子以“先生”“君”的互称取代“老爷”等称呼;男子剪辫、女子放足之风迅速席卷全国等。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