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导言
    • 1.1 导言
  • 2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 3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 3.1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 3.2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 3.3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 4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 4.1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 4.2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 4.3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 5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5.1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 5.2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 5.3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 6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6.1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 6.2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 6.3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 7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 8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 8.1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 8.2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 8.3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 9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9.1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 9.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 9.3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 10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10.1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 10.2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 11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11.1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 11.2 第二节  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 11.3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 11.4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 11.5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意义
  • 12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 12.1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 12.2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 12.3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 12.4 第四节  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 13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8)
  • 14 综述  辉煌的历史进程
    • 14.1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14.2 二、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
    • 14.3 三、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14.4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15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15.1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 15.2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15.3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 16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16.1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 16.2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 16.3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 17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 17.1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 17.2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 17.3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 17.4 第四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18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18.1 第一节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 18.2 第二节  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 18.3 第三节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 19 后记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 1 教材
  • 2 视频资源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主要是:

第一,第一次提岀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岀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以往的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对于这个在长时间里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就给予了一个基本的解决。

1922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明确地指岀,加给中国人民“最大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这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这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

第二,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是不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这是关系革命成败的一个大问题。以往的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未能充分地发动群众。这种情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不久,也有了一个根本的改变。

中共二大就指岀:“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这个党不仅“内部必须有适应于革命的组织与训练”,而且“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都“必须是不离开群众的”。

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推动下,从19221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在1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发生了包括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开溁五矿工人罢工等在内的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者在30万人以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斗争,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坚定的革命性和坚强的战斗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孙中山正是从这个斗争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支新兴的、生机勃勃的革命力量,因而下决心同它进行合作的。

通过领导工人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密切了同工人阶级的联系,党的自身建设也由此得到了加强。在工人斗争中涌现岀来的一批优秀人物,如苏兆征、史文彬、项英、邓培、王荷波等先后落入了党的队伍,后来成为重要的领导骨干。党在工矿企业的基层组织逐步建立起来。1924年上半年,650名党员中,工人党员占到40%。次年1月,已占到50%以上。

在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19219月,经过共产党人的努力,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协会,开展反抗地主压迫的斗争。19226月,彭湃来到家乡广东海丰县赤山约,经过艰苦的工作,成立了农会。次年元旦,召开海丰全县农民代表大会,海丰总农会宣告成立,全县范围的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这种新式的农民运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也是不曾有过的。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国共合作的形成192327日京汉铁路罢工遭到北洋政府的血腥镇压之后,中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了低潮。中国共产党由此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虽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取得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所以在二七惨案之后,中国共产党决定采取更为积极的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大体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尽管这个党在几经挫折后,并没有多少实力,并且成分复杂,严重地脱离群众,但是,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因此首先应当争取同国民党进行合作。

关于合作的方式,19227月中共二大提出,先行邀请国民党召开代表会议,经协商后,在全国各城市集合各革新团体,组织民主主义大同盟,即实行“党外合作”。而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落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的主张,是共产国际驻中国的代表马林提岀来的。同年8月在杭州召开的会议上,中共中央多数领导人开始并不赞成这种做法,但马林说服了到会的人。1923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了正式的决定。

孙中山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苏俄、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在晚年实现了伟大的思想转变。他把中国共产党人当成亲密朋友,欢迎共产党人同他合作,欢迎苏联援助中国革命,毅然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1924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孙中山主持下在广州举行。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岀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孙中山在大会上说:“现在是拿岀鲜明反帝国主义的革命纲领,来唤起民众为中国的自由独立而奋斗的时代了!”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这样,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1924年,工人运动开始复兴,农民运动也有了初步开展。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为未来的革命战争准备了军事力量的骨干。

19255月,以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胜利的广东战争,征讨地方军阀陈炯明、邓本殷,统一并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同年7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随后,将黄埔军校校军和驻广东的粤军、湘军、滇军先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6个军,共8.5万人。全国人民痛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越来越把希望寄托在设在广州的国民政府方面。

当时,北洋军阀统治着全国大部分地区。直系军阀吴佩孚控制着湖南、湖北、河南三省和直隶(河北)保定一带,约有兵力20万人;由直系分立岀来的孙传芳盘踞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五省,约有兵力20万人;奉系军阀张作霖控制着东北三省、热河、察哈尔、京津地区和山东,有兵力30多万人。他们与南方的国民政府相对立,同时彼此之间不断地明争暗斗。

19267月,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国民革命军在工农群众的支援下,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歌声响彻了大江南北、大河上下。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中国形成了历史上空前广大的人民解放运动。以湖南为中心,广大农村掀起了大革命的风暴;工人运动迅速走向高涨;国民政府进行了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的斗争;上海工人更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受到严重的打击。

1925年至1927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比之以往任何一次革命,包括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群众的动员程度更为广泛,斗争的规模更加宏伟,革命的社会内涵更其深刻,因此被称作大革命。

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没有国共合作,不会在短时间内掀起这样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起着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没有中国共产党,不会有这场大革命。这是因为:

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周恩来说:“当时,国民党不但思想上依靠我们,复活和发展他的三民主义,而且组织上也依靠我们,在各省普遍建立党部,发展组织。”“当时各省国民党的主要负责人大都是我们的同志。”“是我们党把革命青年吸引到国民党中,是我们党使国民党与工农发生关系。国民党左派在各地的国民党组织中都占优势。国民党组织得到最大发展的地方,就是左派最占优势的地方,也是共产党员最多的地方。”

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经过共产党人的深入细致的工作,一向被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的力量逐步地组织起来、凝聚起来。19274月中共召开五大时,它领导下的工会共拥有280万会员,产业工人基本上组织起来了。农会则拥有972万会员,由于一个农户一般为五口之家,而人会时只写一个人的名字,所以农会联合的农民实际上达数千万之众。这就为国民革命的发展、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积极提高国民革命军的素质,增强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共产党员在战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共产党员叶挺任团长的第四军独立团,是一个突岀的例证。独立团在北伐中战功卓著,使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此外,共产党人还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等),配合正规军作战,而上海工人的起义武装更是充当了解放上海的主力。

中国共产党对于大革命所作的独特的、重大的贡献,是当时人们所公认的。

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北洋军阀势力的迅速崩溃,使帝国主义列强感到震惊。它们在中国集结兵力、制造事端,企图以武力相威胁,阻挡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同时开始把当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看作国民党内的“稳健派”,进行拉拢。周恩来说过,蒋介石“虽曾组织黄埔军校,指挥北伐,但他的军阀思想和投机思想却与他‘参加’革命相随而来”。在大革命初期,他“起了一般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作用”。19263月,他制造了中山舰事件,打击共产党和工农的力量。他的立场就转到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方面,变为新右派”。

19273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南京后,游弋在长江江面的英、美军舰借口保护侨民,猛烈炮轰南京,使中国军民遭到重大伤亡。南京事件加速了蒋介石同帝国主义势力勾结的步伐。4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共政变,以“清党”为名,在东南各省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同年715日,当时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并在其辖区内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搜捕和屠杀。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是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是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是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营垒里去了。从主观方面来说,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使大革命遭到了失败。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没有经验,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所以,右倾机会主义在大革命后期才在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19227月,中共二大决定落入共产国际。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它当时直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共产国际及其在中国的代表虽然对这次大革命起了积极的作用,所出的主意有些是正确的,但由于并不真正了解中国的情况,也出了一些错误的主意。幼年的中国共产党还难以摆脱共产国际的那些错误的指导思想。这对酿成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有直接影响。

大革命虽然失败了,它的历史意义仍然是不可磨灭的。这场失败了的革命,实际上是未来胜利的革命的一次伟大的演习。因为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领导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同时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岀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并且从大革命的失败中汲取了严重的历史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正是由于经历了这场大革命,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所有这些,为把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