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导言
    • 1.1 导言
  • 2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 3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 3.1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 3.2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 3.3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 4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 4.1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 4.2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 4.3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 5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5.1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 5.2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 5.3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 6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6.1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 6.2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 6.3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 7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 8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 8.1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 8.2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 8.3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 9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9.1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 9.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 9.3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 10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10.1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 10.2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 11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11.1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 11.2 第二节  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 11.3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 11.4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 11.5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意义
  • 12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 12.1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 12.2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 12.3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 12.4 第四节  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 13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8)
  • 14 综述  辉煌的历史进程
    • 14.1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14.2 二、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
    • 14.3 三、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14.4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15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15.1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 15.2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15.3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 16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16.1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 16.2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 16.3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 17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 17.1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 17.2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 17.3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 17.4 第四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18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18.1 第一节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 18.2 第二节  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 18.3 第三节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 19 后记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 1 教材
  • 2 视频资源

一、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118日至221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

邓小平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他指岀,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指出,中国要岀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

邓小平强调,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在重大历史关头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210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大会要求,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抓紧制定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大会还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大会决定不再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随后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中央政治局,选举江泽民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决定江泽民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93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江泽民为国家主席、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乔石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决定李鹏为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选举李瑞环为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由此打开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1993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进一步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成为20世纪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1994年起,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并选择2700多家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的试点。同日寸,大力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建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岀经济过热等问题。面对这一形势,中共中央采取果断措施,大力加强宏观调控。19936月制定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岀了以紧缩银根、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的16条重要措施。经过努力,逐步使过度投资得到控制,金融秩序迅速好转,物价涨幅明显回落,通货膨胀得到抑制,同时又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从而实现了从发展过快到“高增长、低通胀”的“软着陆”,避免了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

这一时期,对外开放也迈出了重大步伐。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开放了哈尔滨等4个边境、沿海省会城市和太原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及一大批内陆市县。到1997年,中国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达到235个,二类口岸达到350个,逐步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1995年,“八五”计划胜利完成,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19963月召开的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阐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条重要方针,提出要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994年初,中共中央根据党的十四大精神,立足改革发展的实际,提岀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要求全党在各项工作中认真加以贯彻。同年5月,江泽民进一步提出: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三者相互促进。

19959月,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发表讲话,深刻阐述了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个重大关系。指出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中共十四大以后,党中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办法,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99311月出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共中央作出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在此之前,曾于1983年出版过《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1994年再版时改为《邓小平文选》第二卷。《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和第三卷汇集了邓小平在形成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的最重要最富有独创性的著作。

1996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新形势下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和规划,强调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个决议的贯彻,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为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自1993年至1997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岀台了近百个法律及有关法律的决定,其中多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立法,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1997219日,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邓小平逝世后,中国能否继续沿着邓小平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举世关注。

同年9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大会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人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大会指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大会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

大会明确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论断。大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中共十五大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继承邓小平遗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明确回答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向前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中央政治局,选举江泽民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决定江泽民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983月,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江泽民为国家主席、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李鹏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决定朱镕基为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选举李瑞环为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主席。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经受风险考验中前进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1998年,长江、嫩江和松花江等流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1999年,又接连发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李登辉抛出“两国论”,“法轮功”邪教组织策划非法聚众闹事等事件。面对这些风险和考验,中共中央、国务院冷静分析,正确把握,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

1998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推动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19999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强调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这期间,还出台了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财政税收改革的措施。同年下半年,根据邓小平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部署,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推动加快西部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20011211日,经过长达15年的艰苦谈判,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这一时期,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1999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使中共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从国家根本法上得到了保障。20019月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2000年,“九五”计划胜利完成。同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2001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为新世纪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明确了指导方针和奋斗目标。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为和平时期解决某些相关的历史遗留问题指明了出路。

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政府先后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举行谈判,并分别于198412月和19874月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和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71日,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举行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1220日,澳门也回归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香港、澳门的回归,使“一国两制”从科学构想变为现实,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中国政府还加强大陆同台湾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双方人员往来。1992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举行商谈,达成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1995130日,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共十四大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继续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切实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19949月,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对党的建设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作岀了具体部署。

19981121日,根据中共十五大的部署,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这次“三讲”教育历时近两年,使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明显加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完整的概念,是2000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来的。他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年5月,江泽民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岀,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17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系统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全党和全国上下兴起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潮,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也为中共十六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