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王永花

目录

  • 1 第八章 学习动机
    • 1.1 学习动机概述
    • 1.2 学习动机理论
    • 1.3 本章测试
    • 1.4 拓展材料:ARCS在微课设计中的应用
  • 2 第九章 知识建构
    • 2.1 知识建构课件
    • 2.2 本章测试
  • 3 第十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 3.1 问题及问题解决
    • 3.2 创造性及其培养
    • 3.3 拓展资料
  • 4 第十一章 学习策略
    • 4.1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及其理论
    • 4.2 第二课时 学习策略
    • 4.3 第三课时 元认知策略及其培养
    • 4.4 第四课时 资源管理策略
    • 4.5 拓展资料:反思日志提高元认知能力
    • 4.6 本章测验
  • 5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 5.1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5.2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6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 6.1 第一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6.2 第二节——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6.3 第三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 6.4 第四节——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 7 第三章——学习及其主要理论解释
    • 7.1 第一节——桑代克的学习理论
    • 7.2 第二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应用
    • 7.3 第三节——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 7.4 第四节——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 7.5 第五节——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7.6 第六节——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 7.7 第七节——学习的建构理论
  • 8 第四章——知识的学习
    • 8.1 第一节——知识涵义及分类
    • 8.2 第二节——知识的表征
  • 9 第五章——技能的形成
    • 9.1 第一节——技能的分类
    • 9.2 第二节——技能形成的过程
  • 10 第六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 10.1 第一节——品德的心理结构
    • 10.2 第三节——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 10.3 第二节——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11 第七章——学习动机
    • 11.1 第一节——动机概述
    • 11.2 第二节——归因理论
    • 11.3 第三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11.4 第四节——自我效能感理论
  • 12 第八章——学习的迁移
    • 12.1 第一节——学习迁移的分类
    • 12.2 第二节——学习迁移理论
  • 13 第九章——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 13.1 学习策略的分类
  • 14 第十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 14.1 第一节——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因素
    • 14.2 第二节——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 15 第十一章——教师心理
    • 15.1 教师专业成长理论
  • 16 第十二章——心理健康教育
    • 16.1 第一节——常见的心理问题
    • 16.2 第二节——心理问题的矫正
第五节——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一、关于布鲁纳



   布鲁纳(1915~)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1963年,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杰出科学荣誉奖。196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他的思想和研究主要受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影响,著作包括《教育过程》、《结构理论入门》、《恰当的教育》等,对美国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一)关于认知表征和认知生长


认知表征(cognitive-representation):人类会通过知觉将外在事物、事件转换成内在的心理事件。

认知生长(或者说智慧生长)的过程就是形成认知表征系统的过程。

认知表征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符号性表征

1.动作性表征(Enactive-Representation)

指3岁以下的幼儿靠动作来了解周围的世界。动作是他们形成对事物的认知表征以及再现认知表征的中介和手段。这一阶段大致相当于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

2.映象性表征(Iconic-Representation)儿童开始形成图象或表象,去表现他们的世界中所发生的事物。他们能记住过去发生的事件,并能借助想象力来预见可能再发生的事情。

3.符号性表征(Symbolic-Representation)

这时儿童能够通过符号再现他们的世界,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


(二)关于学习的实质

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coding-system),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外界的分类模式,是新信息籍以加工的依据,也是人的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三)学习的过程






(四)教学观

1.教学应该促进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学科的基本结构主要是指学科的知识结构,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规律、基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

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好处:

(1)理解了基本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

(2)理解了基本结构有助于学科知识的记忆。

(3)从结构中获得的基本概念原理将有助于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广泛地迁移应用。

(4)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

(5)对学科基本原理的理解可以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


 
2.教学原则

(1)动机原则。所有学生都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部动机是维持学生学习的基本动力。

(2)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3)程序原则。教学就是引导学习者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地陈述一个问题或大量知识的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和迁移的能力。

(4)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