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王永花

目录

  • 1 第八章 学习动机
    • 1.1 学习动机概述
    • 1.2 学习动机理论
    • 1.3 本章测试
    • 1.4 拓展材料:ARCS在微课设计中的应用
  • 2 第九章 知识建构
    • 2.1 知识建构课件
    • 2.2 本章测试
  • 3 第十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 3.1 问题及问题解决
    • 3.2 创造性及其培养
    • 3.3 拓展资料
  • 4 第十一章 学习策略
    • 4.1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及其理论
    • 4.2 第二课时 学习策略
    • 4.3 第三课时 元认知策略及其培养
    • 4.4 第四课时 资源管理策略
    • 4.5 拓展资料:反思日志提高元认知能力
    • 4.6 本章测验
  • 5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 5.1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5.2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6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 6.1 第一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6.2 第二节——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6.3 第三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 6.4 第四节——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 7 第三章——学习及其主要理论解释
    • 7.1 第一节——桑代克的学习理论
    • 7.2 第二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应用
    • 7.3 第三节——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 7.4 第四节——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 7.5 第五节——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7.6 第六节——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 7.7 第七节——学习的建构理论
  • 8 第四章——知识的学习
    • 8.1 第一节——知识涵义及分类
    • 8.2 第二节——知识的表征
  • 9 第五章——技能的形成
    • 9.1 第一节——技能的分类
    • 9.2 第二节——技能形成的过程
  • 10 第六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 10.1 第一节——品德的心理结构
    • 10.2 第三节——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 10.3 第二节——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11 第七章——学习动机
    • 11.1 第一节——动机概述
    • 11.2 第二节——归因理论
    • 11.3 第三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11.4 第四节——自我效能感理论
  • 12 第八章——学习的迁移
    • 12.1 第一节——学习迁移的分类
    • 12.2 第二节——学习迁移理论
  • 13 第九章——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 13.1 学习策略的分类
  • 14 第十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 14.1 第一节——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因素
    • 14.2 第二节——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 15 第十一章——教师心理
    • 15.1 教师专业成长理论
  • 16 第十二章——心理健康教育
    • 16.1 第一节——常见的心理问题
    • 16.2 第二节——心理问题的矫正
第六节——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一、关于奥苏伯尔



奥苏伯尔(Ausubel)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皮亚杰的追随者,提出了意义同化学习理论及相应的教学观。

“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

  -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



二、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实质

在奥苏伯尔看来,学习的实质就是产生了有意义学习,也就是新旧知识之间产生了联系。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条件







(二)学习的过程

学习的过程就是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新旧意义的同化过程

同化(assimilation):在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中,新知识被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合适的观念所吸收,从而获得了意义;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更为分化的认知结构,这一过程称为同化。


(三)意义的同化模式

1.下位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为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水平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2.上位学习

上位学习,又称为总括关系,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面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

3.组合学习(并列学习)

当学习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能凭借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组合学习。













(四)学习的方式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

(五)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

1.逐渐分化原则

逐渐分化原则即首先应该传授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这样可以为每个知识单元的教学都提供理想的固定点,即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先前知识。

2.整合协调原则

本原则是指如何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要素重新加以组合。教学就要考虑上位学习和组合学习,加强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3.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设计目的:为新知识提供

观念上的固定点,充当新旧

知识联系的桥梁。



三、简要评价


  1. 奥苏伯尔的理论对于我们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借鉴意义。

  2. 奥苏伯尔对知识在认知结构中组织过程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较有说服力的解释。

  3. 与其他一些心理学家相比,更加关注课堂教学实践 。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