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王永花

目录

  • 1 第八章 学习动机
    • 1.1 学习动机概述
    • 1.2 学习动机理论
    • 1.3 本章测试
    • 1.4 拓展材料:ARCS在微课设计中的应用
  • 2 第九章 知识建构
    • 2.1 知识建构课件
    • 2.2 本章测试
  • 3 第十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 3.1 问题及问题解决
    • 3.2 创造性及其培养
    • 3.3 拓展资料
  • 4 第十一章 学习策略
    • 4.1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及其理论
    • 4.2 第二课时 学习策略
    • 4.3 第三课时 元认知策略及其培养
    • 4.4 第四课时 资源管理策略
    • 4.5 拓展资料:反思日志提高元认知能力
    • 4.6 本章测验
  • 5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 5.1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5.2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6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 6.1 第一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6.2 第二节——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6.3 第三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 6.4 第四节——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 7 第三章——学习及其主要理论解释
    • 7.1 第一节——桑代克的学习理论
    • 7.2 第二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应用
    • 7.3 第三节——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 7.4 第四节——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 7.5 第五节——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7.6 第六节——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 7.7 第七节——学习的建构理论
  • 8 第四章——知识的学习
    • 8.1 第一节——知识涵义及分类
    • 8.2 第二节——知识的表征
  • 9 第五章——技能的形成
    • 9.1 第一节——技能的分类
    • 9.2 第二节——技能形成的过程
  • 10 第六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 10.1 第一节——品德的心理结构
    • 10.2 第三节——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 10.3 第二节——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11 第七章——学习动机
    • 11.1 第一节——动机概述
    • 11.2 第二节——归因理论
    • 11.3 第三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11.4 第四节——自我效能感理论
  • 12 第八章——学习的迁移
    • 12.1 第一节——学习迁移的分类
    • 12.2 第二节——学习迁移理论
  • 13 第九章——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 13.1 学习策略的分类
  • 14 第十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 14.1 第一节——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因素
    • 14.2 第二节——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 15 第十一章——教师心理
    • 15.1 教师专业成长理论
  • 16 第十二章——心理健康教育
    • 16.1 第一节——常见的心理问题
    • 16.2 第二节——心理问题的矫正
第二节——技能形成的过程





一、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论

   操作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主要有费茨与波斯纳的三阶段模型、亚当斯的两阶段模型、金泰尔的两阶段模型及我国学者冯忠良的四阶段理论。

(一)费茨与波斯纳的三阶段模型

1.认知阶段

认知阶段也称知觉阶段,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开始阶段。这一阶主要是理解学习任务,形成目标表象和目标期望。

2.联结阶段

有时也称为定型或练习阶段。这一阶段的实质是练习者把局部动作综合成更大单位,形成一个连贯操作技能整体。

3.自动化阶段

动作的自动化阶段是运动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这时的动作已经程序化了。

(二)冯忠良的四阶段理论

1.操作定向

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2.操作模仿

即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

3.操作整合

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熟练

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二、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论

(一)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形成的五阶段论

1.活动的定向阶段

这是活动的准备阶段。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预先熟悉活动任务,了解活动对象,知道将要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活动的定向映象。

2.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物质活动指借助实物进行活动;物质化活动指借助实物的模型、图片、样本等代替物进行活动。

3.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心智活动离开了它的物质或物质化的客体,以出声的外部言语形式来完成实在的活动。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这一阶段开始从出声的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

5.内部言语阶段

内部言语阶段是心智活动达到智力水平的最后阶段。

(二)安德森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论(与费茨、波斯纳提出的操作技能三阶段论相似)

1.认知阶段

认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了解问题的结构,形成最初的问题表征。

2.联结阶段

在联结阶段,学习者应用具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主要表现为把某一领域的描述性知识“编辑”为程序性知识。

3.自动化阶段

在自动化阶段,个体对特定的程序化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加工和协调,获得了大量的法则并完善这些法则,技能操作所需的认知投入较小,且不易受到干扰。

(三)冯忠良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论

1. 原型定向:教师给学生提供外化了的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或“物质化”了的操作活动程序。

2. 原型操作: 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以获得完备的动觉映象。

3. 原型内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这一过程又可划分成三个小的阶段,即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