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课程资源
    • 1.1 课程导学
    • 1.2 课程思维导图
    • 1.3 教学大纲
    • 1.4 教学进度表
  • 2 第一章  绪论
    • 2.1 1.1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 2.2 1.2 21世纪的生态学
    • 2.3 知识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
    • 2.4 知识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
    • 2.5 复习与思考
  • 3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 3.1 2.1 环境的概念及其生态因子
    • 3.2 2.2.1 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性
    • 3.3 2.2.2 温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性
    • 3.4 2.2.3 水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性
    • 3.5 2.2.4 土壤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 3.6 分组讨论:生态因子识别
    • 3.7 分组讨论-生态因子诊断
    • 3.8 师生讨论1:澳洲大火灾对我们的启示
    • 3.9 师生讨论2:沙尘暴的启示
    • 3.10 知识拓展:荒漠世界
    • 3.11 复习与思考
  • 4 第三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 4.1 3.1 种群的概念与动态
    • 4.2 3.2 种群调节
    • 4.3 3.3 环境容纳量与种群资源的合理利用
    • 4.4 师生讨论:珍惜濒危物种保护
    • 4.5 师生讨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分析
    • 4.6 师生讨论:2021年我国31省公布人口出生率
    • 4.7 复习与思考
  • 5 第四章 生活史
    • 5.1 4.1 生活史概述
    • 5.2 4.2 繁殖格局
    • 5.3 4.3 繁殖策略
    • 5.4 4.4 性选择
    • 5.5 复习与思考
    • 5.6 师生讨论:北疆荒漠中的“投机者”——尖喙牻牛儿苗
  • 6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 6.1 5.1 种内关系
    • 6.2 5.2 种间关系
    • 6.3 知识拓展:昆虫盛宴
    • 6.4 复习与思考
  • 7 第六章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 7.1 6.1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与性质
    • 7.2 6.2 群落的种类组成
    • 7.3 6.3 群落的结构
    • 7.4 6.4 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
    • 7.5 6.5 群落的分类
    • 7.6 师生讨论:岛屿理论与自然保护区的设立
    • 7.7 复习与思考
  • 8 第七章 生物群落的动态
    • 8.1 7.1 群落变化类型
    • 8.2 7.2 群落演替
    • 8.3 7.3 物种多样性变化
    • 8.4 7.4 外来物种入侵
    • 8.5 复习与思考
    • 8.6 师生讨论:草原退化演替过程
  • 9 第八章 生态系统的的一般特征
    • 9.1 8.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 9.2 8.2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 9.3 8.3生态效率
    • 9.4 8.4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 9.5 复习与思考
  • 10 第九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10.1 9.1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与能量环境
    • 10.2 9.2 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
    • 10.3 9.3 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
    • 10.4 9.4 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
    • 10.5 复习与思考
  • 11 第十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11.1 10.1 物质循环的概念与特点
    • 11.2 10.2 地球化学循环
    • 11.3 10.3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 11.4 10.4 放射性核素循环
    • 11.5 10.5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人类健康
    • 11.6 复习与思考
  • 12 第十一章 陆地生态系统
    • 12.1 11.1 概述
    • 12.2 11.2 森林生态系统
    • 12.3 11.3 草原生态系统
    • 12.4 11.4 荒漠生态系统
    • 12.5 复习与思考
  • 13 第十二章 水域生态系统
    • 13.1 12.1 概述
    • 13.2 12.2 淡水生态系统
    • 13.3 12.3 湿地生态系统
    • 13.4 12.4 海洋生态系统
    • 13.5 复习与思考
    • 13.6 讨论课:营养级联效应
  • 14 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14.1 13.1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 14.2 1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14.3 13.3 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 14.4 复习与思考
    • 14.5 总复习
  • 15 实验
    • 15.1 实验一 叶面积仪的操作
    • 15.2 实验二 巴氏罐诱法诱捕昆虫
    • 15.3 实验三 群落调查
    • 15.4 实验四  植物光合效率的测定
    • 15.5 演示实验——群落演替分析
师生讨论2:沙尘暴的启示
  • 1 专题讨论
  • 2 专题讨论

摘自腾讯新闻

北方遭遇近十年最强沙尘暴,防护林为何没能阻止沙尘暴?

v

对于网友质疑治沙防沙效果,屈建军接受采访时解释称,这并不是生态系统出现问题,而是一次自然现象,受天气影响较大。“目前正是回暖的过程,地表植被还未完全生长,防护林的影响有限,等到6月、9月,防护林的阻止效果会更好。”


本次沙尘暴范围是近十年来最广,2000年后北京仅在2002年、2015年出现沙尘暴天气

图片

图/IC

文 | 《财经》记者 何香奕 刘经宇 实习生 林孟筠

编辑 | 鲁伟 王小

北方多地遭遇近10年来强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沙尘暴。

3月15日早晨,不少北京市民在社交媒体发布沙尘天气实景图片, 整个城市笼罩在浑黄的天空下,黄色沙土在空气中飞扬。

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沙尘暴黄色预警显示,预计3月15日白天到夜间,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等12省市将出现明显的沙尘天气,部分地区有沙尘暴。这是近10年中国遭遇强度最强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沙尘暴范围也是近10年最广。

图片

近10年最强沙尘暴突袭北京,市民出行等受影响。《财经》记者 何香奕 摄

据生态环境部通报,截至3月15日9时,北京市PM10小时浓度从8时的1370微克/立方米跃升到9时的6450微克/立方米,PM2.5浓度随之推高,达462微克/立方米,北京城六区PM10达8108微克/立方米。

何以致此?

蒙古国超强气旋带来沙尘暴

在3月15日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主任张碧辉介绍了此次沙尘天气的成因。

张碧辉表示,首先,前期蒙古国包括中国西北地区气温明显偏高,普遍偏高5℃-8℃,而且蒙古国大部分地区近期降水稀少,地表条件非常有利于沙尘天气发生;另外,受比较强的蒙古气旋影响,新疆北部到甘肃中西部、内蒙古大部包括华北北部地区先后出现了6级-8级阵风天气,为沙尘天气发生提供了很好的热力和动力条件。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也对《财经》记者表示,此次沙尘暴天气主要有两个原因,“从3月14日晚开始,蒙古国南部地区的沙尘南下,和中国内蒙古西部、宁夏中北部、陕北等地区的沙尘叠加,再向东南输送,到京津冀地区,形成了境内境外污染的双重叠加。其次是因为今年西北地区地表干燥、疏松,气温偏高,降雨较少,在冷空气的作用下,形成了大范围的浮尘天气,随后在浮尘的输送过程中,遇到的城市,整体的扩散条件不太好,再和华北地区近日的雾霾天气叠加,形成复合型污染。”

据报道,蒙古国家紧急情况总局发布消息称,从3月13日晚至3月15日上午9时,蒙古共收到9省548名牧民在沙尘暴中失踪的报告。截至当地时间3月15日上午,其中467人已被找到,5名牧民和1名5岁孩子不幸死亡,仍有81名牧民失踪。

彭应登提及,3月15日北京市发布的是黄色预警,“从今天的实际情况来看,黄色预警可能稍微有点偏低,发布预警的级别主要是根据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此次沙尘暴预警的准确度没有问题,在级别的精度上稍有偏差也属于正常范围。”

对于沙尘天气的危害性,彭应登表示,沙尘暴对人类的影响更多是心理、视觉上的冲击,这些高于生理上的刺激,“主要是这种天气,会让大家感觉压抑、不舒服,但是实际上的危害比工业产生的雾霾是要低。当然,有哮喘和一些呼吸道疾病的老人、孩子,我们还是呼吁一定要加强防护措施。”

北京医院呼吸科教授孙铁英也对《财经》记者表示,无论是PM2.5还是PM10,空气污染物的危害,成分比粒径更有讨论价值。沙尘暴肯定是很脏的,颗粒物所含的成分很复杂,里面可能会含有细菌、病毒和多种化学有害成分,但在具体成分研究尚未公布的情况下,很难界定其对健康的伤害具体会有多大。

防护林为何没能阻止沙尘暴?

值得注意的是,除去本次沙尘暴,2000年后北京仅在2002年、2015年出现沙尘暴天气。

图片

此次沙尘暴属于自然现象,其防治还需要长期努力。《财经》记者 何香奕 摄

对于网友质疑治沙防沙效果,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屈建军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解释称,这并不是生态系统出现问题,而是一次自然现象,受天气影响较大。“目前正是回暖的过程,地表植被还未完全生长,防护林的影响有限,等到6月、9月,防护林的阻止效果会更好。”

张碧辉也表示,防护林主要是近地面地表植被的一些变化,对大的风场的影响范围有限。“尤其是在这种极端的天气过程下,较强蒙古气旋和冷空气大风共同作用,防护林对风的影响,进而影响沙尘天气,基本是可以忽略的。”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对《财经》记者分析,近几年,发生沙尘暴的趋势是下降的,主要是大风天气少,加之人为的一些干预,比如说植树造林、防风固沙都有帮助。

屈建军一直从事风沙防治工程、风沙治理和风沙地貌研究。在他看来,近二十年来,中国生态修复成效明显,沙漠化已经得到了逆转。“但是沙尘暴是一个自然现象,并不能完全根除。沙漠也是一个生态系统,目前治沙防沙的重点是控制沙漠扩展,此外进行水量平衡,需要科学地设定沙漠地区植被的数量。”

“沙尘暴天气更多的是区域性的自然沙尘影响,不是城市的局地扬沙影响,我们现在更多的努力都是在防治城市裸地,这通过城市防尘可以改进,但是像西北地区这种大范围的荒漠,短时间内很难扭转。这种沙尘天气,短期来看,与人类努力关系不大,沙尘暴的防治是一个长期行为。” 彭应登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