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课程资源
    • 1.1 课程导学
    • 1.2 课程思维导图
    • 1.3 教学大纲
    • 1.4 教学进度表
  • 2 第一章  绪论
    • 2.1 1.1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 2.2 1.2 21世纪的生态学
    • 2.3 知识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
    • 2.4 知识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
    • 2.5 复习与思考
  • 3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 3.1 2.1 环境的概念及其生态因子
    • 3.2 2.2.1 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性
    • 3.3 2.2.2 温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性
    • 3.4 2.2.3 水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性
    • 3.5 2.2.4 土壤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 3.6 分组讨论:生态因子识别
    • 3.7 分组讨论-生态因子诊断
    • 3.8 师生讨论1:澳洲大火灾对我们的启示
    • 3.9 师生讨论2:沙尘暴的启示
    • 3.10 知识拓展:荒漠世界
    • 3.11 复习与思考
  • 4 第三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 4.1 3.1 种群的概念与动态
    • 4.2 3.2 种群调节
    • 4.3 3.3 环境容纳量与种群资源的合理利用
    • 4.4 师生讨论:珍惜濒危物种保护
    • 4.5 师生讨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分析
    • 4.6 师生讨论:2021年我国31省公布人口出生率
    • 4.7 复习与思考
  • 5 第四章 生活史
    • 5.1 4.1 生活史概述
    • 5.2 4.2 繁殖格局
    • 5.3 4.3 繁殖策略
    • 5.4 4.4 性选择
    • 5.5 复习与思考
    • 5.6 师生讨论:北疆荒漠中的“投机者”——尖喙牻牛儿苗
  • 6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 6.1 5.1 种内关系
    • 6.2 5.2 种间关系
    • 6.3 知识拓展:昆虫盛宴
    • 6.4 复习与思考
  • 7 第六章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 7.1 6.1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与性质
    • 7.2 6.2 群落的种类组成
    • 7.3 6.3 群落的结构
    • 7.4 6.4 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
    • 7.5 6.5 群落的分类
    • 7.6 师生讨论:岛屿理论与自然保护区的设立
    • 7.7 复习与思考
  • 8 第七章 生物群落的动态
    • 8.1 7.1 群落变化类型
    • 8.2 7.2 群落演替
    • 8.3 7.3 物种多样性变化
    • 8.4 7.4 外来物种入侵
    • 8.5 复习与思考
    • 8.6 师生讨论:草原退化演替过程
  • 9 第八章 生态系统的的一般特征
    • 9.1 8.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 9.2 8.2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 9.3 8.3生态效率
    • 9.4 8.4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 9.5 复习与思考
  • 10 第九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10.1 9.1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与能量环境
    • 10.2 9.2 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
    • 10.3 9.3 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
    • 10.4 9.4 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
    • 10.5 复习与思考
  • 11 第十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11.1 10.1 物质循环的概念与特点
    • 11.2 10.2 地球化学循环
    • 11.3 10.3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 11.4 10.4 放射性核素循环
    • 11.5 10.5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人类健康
    • 11.6 复习与思考
  • 12 第十一章 陆地生态系统
    • 12.1 11.1 概述
    • 12.2 11.2 森林生态系统
    • 12.3 11.3 草原生态系统
    • 12.4 11.4 荒漠生态系统
    • 12.5 复习与思考
  • 13 第十二章 水域生态系统
    • 13.1 12.1 概述
    • 13.2 12.2 淡水生态系统
    • 13.3 12.3 湿地生态系统
    • 13.4 12.4 海洋生态系统
    • 13.5 复习与思考
    • 13.6 讨论课:营养级联效应
  • 14 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14.1 13.1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 14.2 1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14.3 13.3 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 14.4 复习与思考
    • 14.5 总复习
  • 15 实验
    • 15.1 实验一 叶面积仪的操作
    • 15.2 实验二 巴氏罐诱法诱捕昆虫
    • 15.3 实验三 群落调查
    • 15.4 实验四  植物光合效率的测定
    • 15.5 演示实验——群落演替分析
师生讨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分析


请用种群生态学相关知识分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



  (一)人口总量。全国人口[注]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同)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

  (二)户别人口。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9281万人;集体户2853万户,集体户人口为11897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减少0.48人。
  (三)人口地区分布。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中部地区占25.83%,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
  (四)性别构成。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10年下降6.8。
  (五)年龄构成。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
  (六)受教育程度人口。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
  (七)城乡人口。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八)流动人口。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694万人,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4万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
  (九)民族人口。汉族人口为128631万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万人,占8.89%。与201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0.26%,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0.40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