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课程资源
    • 1.1 课程导学
    • 1.2 课程思维导图
    • 1.3 教学大纲
    • 1.4 教学进度表
  • 2 第一章  绪论
    • 2.1 1.1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 2.2 1.2 21世纪的生态学
    • 2.3 知识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
    • 2.4 知识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
    • 2.5 复习与思考
  • 3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 3.1 2.1 环境的概念及其生态因子
    • 3.2 2.2.1 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性
    • 3.3 2.2.2 温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性
    • 3.4 2.2.3 水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性
    • 3.5 2.2.4 土壤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 3.6 分组讨论:生态因子识别
    • 3.7 分组讨论-生态因子诊断
    • 3.8 师生讨论1:澳洲大火灾对我们的启示
    • 3.9 师生讨论2:沙尘暴的启示
    • 3.10 知识拓展:荒漠世界
    • 3.11 复习与思考
  • 4 第三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 4.1 3.1 种群的概念与动态
    • 4.2 3.2 种群调节
    • 4.3 3.3 环境容纳量与种群资源的合理利用
    • 4.4 师生讨论:珍惜濒危物种保护
    • 4.5 师生讨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分析
    • 4.6 师生讨论:2021年我国31省公布人口出生率
    • 4.7 复习与思考
  • 5 第四章 生活史
    • 5.1 4.1 生活史概述
    • 5.2 4.2 繁殖格局
    • 5.3 4.3 繁殖策略
    • 5.4 4.4 性选择
    • 5.5 复习与思考
    • 5.6 师生讨论:北疆荒漠中的“投机者”——尖喙牻牛儿苗
  • 6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 6.1 5.1 种内关系
    • 6.2 5.2 种间关系
    • 6.3 知识拓展:昆虫盛宴
    • 6.4 复习与思考
  • 7 第六章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 7.1 6.1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与性质
    • 7.2 6.2 群落的种类组成
    • 7.3 6.3 群落的结构
    • 7.4 6.4 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
    • 7.5 6.5 群落的分类
    • 7.6 师生讨论:岛屿理论与自然保护区的设立
    • 7.7 复习与思考
  • 8 第七章 生物群落的动态
    • 8.1 7.1 群落变化类型
    • 8.2 7.2 群落演替
    • 8.3 7.3 物种多样性变化
    • 8.4 7.4 外来物种入侵
    • 8.5 复习与思考
    • 8.6 师生讨论:草原退化演替过程
  • 9 第八章 生态系统的的一般特征
    • 9.1 8.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 9.2 8.2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 9.3 8.3生态效率
    • 9.4 8.4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 9.5 复习与思考
  • 10 第九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10.1 9.1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与能量环境
    • 10.2 9.2 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
    • 10.3 9.3 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
    • 10.4 9.4 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
    • 10.5 复习与思考
  • 11 第十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11.1 10.1 物质循环的概念与特点
    • 11.2 10.2 地球化学循环
    • 11.3 10.3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 11.4 10.4 放射性核素循环
    • 11.5 10.5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人类健康
    • 11.6 复习与思考
  • 12 第十一章 陆地生态系统
    • 12.1 11.1 概述
    • 12.2 11.2 森林生态系统
    • 12.3 11.3 草原生态系统
    • 12.4 11.4 荒漠生态系统
    • 12.5 复习与思考
  • 13 第十二章 水域生态系统
    • 13.1 12.1 概述
    • 13.2 12.2 淡水生态系统
    • 13.3 12.3 湿地生态系统
    • 13.4 12.4 海洋生态系统
    • 13.5 复习与思考
    • 13.6 讨论课:营养级联效应
  • 14 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14.1 13.1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 14.2 1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14.3 13.3 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 14.4 复习与思考
    • 14.5 总复习
  • 15 实验
    • 15.1 实验一 叶面积仪的操作
    • 15.2 实验二 巴氏罐诱法诱捕昆虫
    • 15.3 实验三 群落调查
    • 15.4 实验四  植物光合效率的测定
    • 15.5 演示实验——群落演替分析
师生讨论:2021年我国31省公布人口出生率

31省人口出生率公布:13省人口自然负增长,多省首次转负

v

2022年11月17日21:16


去年全年我国出生人口仅1062万人,创下了近年来新低。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历年数据,48万人的净增人口数量创下了近60年来(1962年以来)的新低,全国总人口已经快达到负增长的警戒线。

分省份来看,去年31个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情况如何?国家统计局编著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2》公布了31个省份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2021年有13个省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

图片

分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2》)

其中,在人口出生率方面,2021年共有4个省份超过了1%即千分之十,分别是西藏、贵州、宁夏和青海,均来自西部地区。有5个省份人口出生率超过了9‰,分别是海南、广西、甘肃、广东和云南。江西、福建、安徽和河南出生率达到或超过了8‰。此外,陕西出生率也超过了7.52‰的全国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去年共有14个省份出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通常来说,人口出生率较高的地方,往往是城镇化率较低的地方。不过也有例外,比如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去年的城镇化率高居全国第四,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天津三大直辖市,但广东的出生人口率达到了9.35‰,与云南并列全国第八。

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出生人口为118.31万人,连续两年成为唯一一个超过百万大关的省份,比第二名的河南多出39万人。自2018年成为第一生育大省后,广东已连续4年出生人口位居第一。根据广东省统计局近期公布的《广东统计年鉴2022》,广东已经至少连续40年出生人口超过100万。

图片

8月18日,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妇幼保健院医生在新生儿监护室工作。新华社图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一方面,广东流入人口多,占常住人口比重比大,且流入的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这些人正处于婚育阶段,因此出生人口也多。同时,广东人口基数大,按比例算,出生人口总量也会比较大。另一方面,广东不少地方比如粤东的潮汕、粤西湛江、茂名等地,虽然这些地方近年来生育意愿也在降,但是受传统的生育文化影响,相对其他地区,这些地方的生育意愿仍比较高。

从人口自然增长率来看,31个省份中,有13个省份202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分别是黑龙江、辽宁、吉林、四川、重庆、内蒙古、湖南、江苏、天津、上海、湖北、河北、山西。从区域分布来看,主要来自东北、华北、中部、西南的川渝地区。此外,山东和安徽这两个省份也在人口自然负增长的边缘。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梳理,13个省份中,至少有江苏、湖北、湖南、内蒙古、山西、天津为近几十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转负。

不过,不同区域出现人口自然负增长的原因各异。比如东北地区,既有城镇化较早、出生率较低的因素,也有青年人口外流从而进一步降低出生率的因素。华北以及中部一些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主要是受青壮年人口外流影响。此外,一些城镇化率比较高的省份,如江苏和上海、重庆、天津,人口自然增长率也比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