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概论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源于可更新资源的持续利用,但真正把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到国际议程并使这一概念在全世界得到普及的是1987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The World Commission on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 一书,该书通常又称为《布伦特兰报告》。《布伦特兰报告》对“可持续发展”下的定义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定义里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fairness)、持续性原则( substainable)、共同性原则(common),它是一种正确的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反映了人类对自身以往发展模式的怀疑和否定,也反映了人类对今后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的这一次反思是深刻的,也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其具体表现为1972 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后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成为全球环境保护运动的里程碑。再就是 1992 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成为世界环境保护运动的第二座里程碑。大会上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 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成为开展世界性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框架性文件。因此,现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寂静的春天》和《增长的极限》为萌芽阶段;以《我们共同的未来》为初始阶段;以《里约宣言》和《21 世纪议程》为对可持续思想的丰富与发展阶段。1992 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国际会议,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从少数学者和政治家的倡导变成广大群众运动的分水岭。从此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观念推向行动,使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的接受。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发展战略和模式。环境既是发展的资源,又是发展的制约条件,因为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徐新华,2000)。
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使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小于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才能使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能被环境自净,从而根本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模式已经是当代人类必须选择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既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点在提高环境质量”的发展模式,也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重点在经济发展兼顾环保”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应该是在生态文明的框架下,在经济创新、科技包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此,1994 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21 世纪议程一一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2003 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国 21 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此纲要对十年来我国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对实施可持续战略方面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做了分析,指出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破坏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发展相对滯后之间的矛盾;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人口ロ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一些现行政策和法规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等。
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人口综合素质不高,人口老龄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就业压力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完善,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比例仍然很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依然很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现象突出,环境污染仍然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立法与实施还存在不足等。
作为哲学理念的可持续发展展和可进人操作层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之间依然有着很大的距离,需要较长时间和切合实际的探讨,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评价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即可持续发展应该由哪些指标来表征?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具有这样几方面的功能:
①它应该能够描述和表征出某一时刻发展的各个方面的现状;
②它应该能够描述和反映出某一时刻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变化趋势;
③它能够描述和表征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协調程度。
人类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光明前景就是使人类走向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物质与精神成果的生存模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这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的基本宗旨(申曙光,1994)。
生态文明的提出要求我们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循环经济就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达到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共赢(刘宗超,1996)。生态文明的实现,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就是科学发展观。
建立人类新文明,是人类面对环境问题的挑战所采取的行动,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机会。也就是说,它是整个社会发展模式的变化,包括在社会文化的所有层次发生变化,形成新形式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而使人类文化走向新阶段一生态文明。
重要中、英文词汇
可持续发展(substainabl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