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总论
    • 1.1 总论
    • 1.2 诗经概述
      • 1.2.1 孔子编纂说及非孔子编纂说
      • 1.2.2 采诗说
      • 1.2.3 诗经的内容、艺术特色及传播
  • 2 诗经
    • 2.1 卫风•伯兮
      • 2.1.1 《伯兮》赏析
      • 2.1.2 诗经中的爱情诗
    • 2.2 王风•黍离
      • 2.2.1 《黍离》赏析
      • 2.2.2 “黍离麦秀”的文化现象
      • 2.2.3 诗经中的战争诗
  • 3 屈原
    • 3.1 屈原与楚辞
    •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 3.3 《湘夫人》赏析
    •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 4 先秦散文(上)
    •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 4.2 《老子》内容、艺术
    •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 4.4 《曲则全》“不自见”
    •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 5 先秦散文(下)
    • 5.1 《庄子》总论
    • 5.2 庄子《山木》
      • 5.2.1 《山木》(上)
      • 5.2.2 《山木》(下)
    • 5.3 大学之道
      • 5.3.1 《大学》概说
      • 5.3.2 《大学》赏析
  • 6 春秋左传
    • 6.1 《左传》简介
    • 6.2 《郑伯克段于鄢》
  • 7 秦汉文
    • 7.1 李斯《谏逐客书》
    • 7.2 《谏逐客书》赏析
  • 8 汉魏六朝诗(一)
    • 8.1 汉乐府总论
    •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 9 汉魏六朝诗(二)
    • 9.1 建安诗歌
    • 9.2 曹操及其诗
    • 9.3 《蒿里行》赏析
    • 9.4 曹丕及其诗
    • 9.5 《燕歌行》赏析
  • 10 汉魏六朝诗(三)
    • 10.1 陶渊明及其诗
    • 10.2 《读<山海经>》赏析
    • 10.3 鲍照及其诗
    •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 11 汉魏六朝诗(四)
    • 11.1 谢朓与“永明体”
    •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 11.3 南朝乐府民歌
    • 11.4 《西洲曲》赏析
  • 12 汉魏六朝文(上)
    • 12.1 六朝文、赋
    • 12.2 王粲
    • 12.3 王粲《登楼赋》
    • 12.4 楼址考订
    • 12.5 《登楼赋》赏析(上)
    • 12.6 《登楼赋》赏析(中)
    • 12.7 《登楼赋》赏析(下)
    • 12.8 《登楼赋》小结
  • 13 汉魏六朝文(下)
    •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 14 初盛唐诗
    •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 15 盛唐山水田园诗
    • 15.1 总论
    • 15.2 王维与其诗
    •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 15.5 孟浩然与其诗
    •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 16 盛唐边塞诗
    •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 16.2 高适与其诗
    • 16.3 《燕歌行》背景
    • 16.4 《燕歌行》赏析(上)
    • 16.5 《燕歌行》赏析(下)
    •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 17 李白(上)
    • 17.1 李白生平
    •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 17.3 《关山月》赏析
    • 17.4 《远别离》赏析
  • 18 李白(下)
    •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 18.2 《赠孟浩然》赏析
    •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 19 杜甫(上)
    • 19.1 杜甫生平
    • 19.2 杜甫的创作
    • 19.3 《哀江头》赏析
    •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 20 杜甫(下)
    •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 20.2 七言律诗综述
    • 20.3 《登高》赏析
    • 20.4 《蜀相》
    •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 21 唐代散文(上)
    •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 22 唐代散文(下)
    •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 23 中唐诗(一)
    •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 23.6 韩愈其他诗歌
  • 24 中唐诗(二)
    •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 25 中唐诗(三)
    •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 26 白居易(上)
    •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 26.2 《长恨歌》朗读
    •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 27 白居易(下)
    •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 28 晚唐诗(上)
    •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 28.3 《早雁》赏析
    • 28.4 《赠别》赏析
    • 28.5 其他诗赏析
  • 29 晚唐诗(下)
    •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 29.2 《无题》赏析
    •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 29.4 罗隐诗
    • 29.5 晚唐其他诗人
  • 30 唐五代词(上)
    • 30.1 什么是词?
    • 30.2 词的起源
    • 30.3 词的南方特点
    • 30.4 唐五代词概况
    •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 30.6 《忆秦娥》赏析
  • 31 唐五代词(中)
    • 31.1 花间词
    •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 32 唐五代词(下)
    •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 32.1.1 南唐历史
      • 32.1.2 南唐词
    •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 32.2.1 冯延巳与冯词特点
      • 32.2.2 《鹊踏枝》赏析
    • 32.3 李璟与李煜
      • 32.3.1 唐中主李璟
      • 32.3.2 唐后主李煜
    • 32.4 《浪淘沙》赏析
    • 32.5 《虞美人》赏析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 1 《晚登三山还望京...
  • 2 课后作业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此诗作于齐明帝建武二年,作者出任宣城太守离京途经三山时作。三山在南京西南江宁长江南岸,此处有三山,与采石矶、燕子矶并称长江下游“三矶”。这首诗是谢朓出任宣城太守,离开建康时所写的。他的好友王融因拥竟陵王子良,被赐死。不久他长期追随的萧子良也以忧卒,隋郡王子隆也因齐明帝的忌惮而被杀。在腥风血雨的严峻现实面前,他内心震动强烈,精神深受创痛,充满了畏祸免灾、进仕退隐的矛盾心情,而眼光更多地转向山水自然,在自然美景中求获一份宁静。

三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

还望:回头眺望

京邑:指南齐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灞涘望长安:借用汉末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诗意。

灞:水名,源出陕西蓝田,流经长安城东

河阳视京县:借用西晋诗人潘岳《河阳县诗》“引领望京室” 诗意。

河阳:故城在今河南梦县西

京县:指西晋都城洛阳

两句意为:我怀着眷恋之情,傍晚登上三山,回头眺望都城建康。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丽:使动用法,这里有“照射使……色彩绚丽”的意思

飞甍:上翘如飞翼的屋脊

甍:屋脊

参差:高下不齐的样子

两句意为:在日光的照耀下,京都建筑色彩绚丽,高高低低都能望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锦缎

澄江:清澈的江水

练:洁白的绸子

两句意为: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一匹白练。 

此诗描写春日暮景,色彩鲜明,又极其洗练流丽。其“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想象奇妙,精警工丽,韵致悠扬,是历来被人称颂的名句。李白曾赞美道:“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喧鸟覆春洲:形容鸟儿众多

覆:

杂英:各色的花

甸:郊野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方:

滞淫:久留、淹留

怀:想念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佳期:指归来的日期

怅:惆怅

霰:雪珠

两句意为:分别了,想到何日才能回来,不由得令人惆怅悲伤,留下雪珠般的眼泪。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鬒:黑发

变:这里指变白

两句意为:怀着望乡之情的人,又有谁能不白了头髮呢?

本诗是谢朓的代表作品,意境优美、章法严谨、讲求声律,与唐律诗接近,确是“诗变有唐风”。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南朝诗人谢朓创作的一首山水诗,是谢朓山水诗的代表作。这首诗写登山临江所见到的春晚之景以及遥望京师而引起的故乡之思。全诗十四句,前两句交代离京的原因和路程,领起望乡之意;中六句写景,描绘登山所望见的景色;后六句写情,抒发人生感慨。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全诗意境优美动人,语言清丽自然。“白日”以下六句,将三幅色彩绚丽的画图有机地组织起来,远近、大小、动静、高低,相对统一,层次分明,显得和谐完美。“余霞”两句,比喻生动新奇,又无雕琢痕迹,曾为大诗人李白所激赏。

灵运在永嘉因梦惠连,遂有“池塘生春草”之句,玄晖在宣城因登三山遂有“澄江静如练”之句。二公妙处在鼻无垩,目无膜。尔鼻无垩,斤将曷运?目无膜,篦将曷施?所谓混然天成,天球不琢者欤。

                                              (唐庚《唐子西语录》)

虚谷曰:起句以长安洛阳拟金陵,用王粲潘岳二诗,极佳!李白云:“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却忆谢玄晖。”此一联尤佳也。三山今犹如故,回望建康甚近,想六朝时甚盛也。味末句,其惓惓于京邑如此,去国望乡,其情一也。有情无不知望乡之悲,而况去国乎!

                                         (方回《文选颜鲍谢诗评》卷三)

咏物之难,非肖难也。惟不局局于物之难。玄晖“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山水烟霞,衷成图绘,指点盻顾,遇合得之,古人佳处当不在言语间也。

                                  (陆时雍《古诗镜·诗镜总论》)

折合处速甚,所谓羚羊挂角者。如此,虽有踪如无踪也。佳句率成,故中动供奉知赏。

                                            (王夫之《古诗评选》)

玄晖含英咀华,一字百炼而出。如秋山清晓,霏蓝翕黛之中,时有爽气。齐之作者,公居其冠。刘后村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皆吞吐日月、摘蹑星辰之句。故李白《登华山落雁峰》云:“恨不携谢朓惊人诗,搔首问青天。”其服膺如此。

                                          (田雯《古欢堂集》卷十七)

齐人寥寥,谢玄晖独有一代,以灵心妙悟,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般深情名理。

                                            (沈德潜《说诗晬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