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总论
    • 1.1 总论
    • 1.2 诗经概述
      • 1.2.1 孔子编纂说及非孔子编纂说
      • 1.2.2 采诗说
      • 1.2.3 诗经的内容、艺术特色及传播
  • 2 诗经
    • 2.1 卫风•伯兮
      • 2.1.1 《伯兮》赏析
      • 2.1.2 诗经中的爱情诗
    • 2.2 王风•黍离
      • 2.2.1 《黍离》赏析
      • 2.2.2 “黍离麦秀”的文化现象
      • 2.2.3 诗经中的战争诗
  • 3 屈原
    • 3.1 屈原与楚辞
    •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 3.3 《湘夫人》赏析
    •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 4 先秦散文(上)
    •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 4.2 《老子》内容、艺术
    •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 4.4 《曲则全》“不自见”
    •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 5 先秦散文(下)
    • 5.1 《庄子》总论
    • 5.2 庄子《山木》
      • 5.2.1 《山木》(上)
      • 5.2.2 《山木》(下)
    • 5.3 大学之道
      • 5.3.1 《大学》概说
      • 5.3.2 《大学》赏析
  • 6 春秋左传
    • 6.1 《左传》简介
    • 6.2 《郑伯克段于鄢》
  • 7 秦汉文
    • 7.1 李斯《谏逐客书》
    • 7.2 《谏逐客书》赏析
  • 8 汉魏六朝诗(一)
    • 8.1 汉乐府总论
    •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 9 汉魏六朝诗(二)
    • 9.1 建安诗歌
    • 9.2 曹操及其诗
    • 9.3 《蒿里行》赏析
    • 9.4 曹丕及其诗
    • 9.5 《燕歌行》赏析
  • 10 汉魏六朝诗(三)
    • 10.1 陶渊明及其诗
    • 10.2 《读<山海经>》赏析
    • 10.3 鲍照及其诗
    •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 11 汉魏六朝诗(四)
    • 11.1 谢朓与“永明体”
    •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 11.3 南朝乐府民歌
    • 11.4 《西洲曲》赏析
  • 12 汉魏六朝文(上)
    • 12.1 六朝文、赋
    • 12.2 王粲
    • 12.3 王粲《登楼赋》
    • 12.4 楼址考订
    • 12.5 《登楼赋》赏析(上)
    • 12.6 《登楼赋》赏析(中)
    • 12.7 《登楼赋》赏析(下)
    • 12.8 《登楼赋》小结
  • 13 汉魏六朝文(下)
    •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 14 初盛唐诗
    •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 15 盛唐山水田园诗
    • 15.1 总论
    • 15.2 王维与其诗
    •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 15.5 孟浩然与其诗
    •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 16 盛唐边塞诗
    •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 16.2 高适与其诗
    • 16.3 《燕歌行》背景
    • 16.4 《燕歌行》赏析(上)
    • 16.5 《燕歌行》赏析(下)
    •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 17 李白(上)
    • 17.1 李白生平
    •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 17.3 《关山月》赏析
    • 17.4 《远别离》赏析
  • 18 李白(下)
    •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 18.2 《赠孟浩然》赏析
    •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 19 杜甫(上)
    • 19.1 杜甫生平
    • 19.2 杜甫的创作
    • 19.3 《哀江头》赏析
    •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 20 杜甫(下)
    •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 20.2 七言律诗综述
    • 20.3 《登高》赏析
    • 20.4 《蜀相》
    •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 21 唐代散文(上)
    •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 22 唐代散文(下)
    •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 23 中唐诗(一)
    •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 23.6 韩愈其他诗歌
  • 24 中唐诗(二)
    •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 25 中唐诗(三)
    •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 26 白居易(上)
    •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 26.2 《长恨歌》朗读
    •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 27 白居易(下)
    •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 28 晚唐诗(上)
    •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 28.3 《早雁》赏析
    • 28.4 《赠别》赏析
    • 28.5 其他诗赏析
  • 29 晚唐诗(下)
    •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 29.2 《无题》赏析
    •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 29.4 罗隐诗
    • 29.5 晚唐其他诗人
  • 30 唐五代词(上)
    • 30.1 什么是词?
    • 30.2 词的起源
    • 30.3 词的南方特点
    • 30.4 唐五代词概况
    •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 30.6 《忆秦娥》赏析
  • 31 唐五代词(中)
    • 31.1 花间词
    •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 32 唐五代词(下)
    •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 32.1.1 南唐历史
      • 32.1.2 南唐词
    •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 32.2.1 冯延巳与冯词特点
      • 32.2.2 《鹊踏枝》赏析
    • 32.3 李璟与李煜
      • 32.3.1 唐中主李璟
      • 32.3.2 唐后主李煜
    • 32.4 《浪淘沙》赏析
    • 32.5 《虞美人》赏析
《李凭箜篌引》赏析
  • 1 《李凭箜篌引》赏析
  • 2 课后作业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这首诗是李贺在京城所作,诗中刻画了名噪一时的梨园弟子李凭弹奏箜篌的绝妙声音,想象丰富,设色瑰丽。

清人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云:“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此追刺开、宝小人祸国之由始也。考贺生于德宗贞元七年,殁于宪宗元和之十二年,距李凭弹箜篌供奉内庭时,几五十余年,长吉何得尚闻李凭之箜篌耶?盖凭以一梨园小人,而玄宗暱之,初不料其即为祸固衅首,贺以有唐王孙,追恨当时,故著此篇,以补国史之阙,与《春秋》书法相表里。

通首皆愤恨讽刺之词,乃一毫不露本意,此所谓愈曲愈微,愈深愈晦者也。各家注释,均未发明此义,徒以写声之妙,重复谬赞,不顾叠床架屋,失其旨矣。 

                                (清·陈本礼《协律钩玄》卷一)


               吴丝蜀桐张高秋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用“吴丝蜀桐”四字写箜篌制作工艺精良。“高秋”二字点明了弹奏时间是在深秋。 

丝出吴,桐出蜀,言器精;高秋音亮,言时良。空山响应,“颓不流”,行云遏也。江娥、素女,善音者,而啼,而愁,犹仓颉作书而鬼神号泣也。若此者何?盖由李凭在中国而弹箜篌耳。中国,言李凭弹箜篌为中国第一。上三句是未弹,故曰“张”。

                              (明·曾益注《昌谷集》卷一)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诗的二、三句则是从侧面写美妙动人的箜篌声。

那悦耳动听的箜篌声,使得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为之停步,似乎在俯首聆听;亦勾起了善于鼓瑟的湘娥和素女的满腹愁绪,不禁为之潸然泪下。

                李凭中国弹箜篌

第四句点出演奏者的姓名。

层次安排井然,先写琴的材料、再写声,最后写人,具有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国不可作“中夏”,只作“都中”解,即下十二门。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正面写绝妙的乐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 着重表现声音的起伏变化,尤其突出了气势和高音。箜篌声起,众弦齐响,如山崩玉碎一般,气势宏大;有时又一弦独鸣,如凤凰之声,声振云霄。 

“芙蓉泣露香兰笑”这一句侧重用通感、拟人的手法,写音乐的感人至深。

低沉的乐声犹如带露的芙蓉花哭泣似的;欢快的乐声好像盛开的兰花的笑颜。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这几句写箜篌声的艺术感染力。

                十二门前融冷光

先写近处,用夸张的手法写李凭的箜篌声,消融了城门前的冷气,使人们忘却了深秋夜的寒意。

                二十三丝动紫皇

动人的箜篌声使人间的帝王和天帝也受到了感染,在侧耳倾听。

“冷光”,秋光,“融”,和也。“十二门”,则无地不和矣。又言箜篌止二十三丝耳,而直足以动天听。秋雨至骤,石破天惊,音将绝而急奏也。弹箜篌之技已尽,故后申言其所从来。 

                             (明·曾益注《昌谷集》卷一)

以下诗歌的感染力由人寰延伸到仙境。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以上六句,诗人用大胆诡谲的想象,显示了乐声对仙境的魅力影响。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恢弘的乐声传到天上,感动了正在补天的女娲,她忘记了补天,导致石破天惊,秋雨磅礴。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诗人又将视角转到仙山,写教令神妪听到这美妙的乐声,感动非凡;就连行动迟缓的老鱼、瘦蛟也随之翩翩起舞。用这三个意象的动作充分显示了音乐的艺术魅力。 

(梦入神山教神妪),以下四句,谓下而渊、上而天,亦皆为其感格,更不复结一语,有如季札观止矣。写尽移情。渊天两际,犹《庄子》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以上都是写乐声的磅礴气势,写动态美。最后两句写乐声的舒缓,写静态美。


整天伐桂的吴刚闻之,忘记了疲惫,不觉倚着桂树聆听着;寂寞的玉兔也被迷住了,任凭深夜的露水打湿了身体。衬托出音乐的幽深绵渺的境界。

总结:

李贺将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借助人间仙境的神奇想象,将之转化为可感的物象,充分展示了李凭高超的箜篌演奏技巧。

此诗想象丰富,意象奇特,显示了李贺诗歌浪漫主义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