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总论
    • 1.1 总论
    • 1.2 诗经概述
      • 1.2.1 孔子编纂说及非孔子编纂说
      • 1.2.2 采诗说
      • 1.2.3 诗经的内容、艺术特色及传播
  • 2 诗经
    • 2.1 卫风•伯兮
      • 2.1.1 《伯兮》赏析
      • 2.1.2 诗经中的爱情诗
    • 2.2 王风•黍离
      • 2.2.1 《黍离》赏析
      • 2.2.2 “黍离麦秀”的文化现象
      • 2.2.3 诗经中的战争诗
  • 3 屈原
    • 3.1 屈原与楚辞
    •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 3.3 《湘夫人》赏析
    •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 4 先秦散文(上)
    •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 4.2 《老子》内容、艺术
    •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 4.4 《曲则全》“不自见”
    •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 5 先秦散文(下)
    • 5.1 《庄子》总论
    • 5.2 庄子《山木》
      • 5.2.1 《山木》(上)
      • 5.2.2 《山木》(下)
    • 5.3 大学之道
      • 5.3.1 《大学》概说
      • 5.3.2 《大学》赏析
  • 6 春秋左传
    • 6.1 《左传》简介
    • 6.2 《郑伯克段于鄢》
  • 7 秦汉文
    • 7.1 李斯《谏逐客书》
    • 7.2 《谏逐客书》赏析
  • 8 汉魏六朝诗(一)
    • 8.1 汉乐府总论
    •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 9 汉魏六朝诗(二)
    • 9.1 建安诗歌
    • 9.2 曹操及其诗
    • 9.3 《蒿里行》赏析
    • 9.4 曹丕及其诗
    • 9.5 《燕歌行》赏析
  • 10 汉魏六朝诗(三)
    • 10.1 陶渊明及其诗
    • 10.2 《读<山海经>》赏析
    • 10.3 鲍照及其诗
    •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 11 汉魏六朝诗(四)
    • 11.1 谢朓与“永明体”
    •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 11.3 南朝乐府民歌
    • 11.4 《西洲曲》赏析
  • 12 汉魏六朝文(上)
    • 12.1 六朝文、赋
    • 12.2 王粲
    • 12.3 王粲《登楼赋》
    • 12.4 楼址考订
    • 12.5 《登楼赋》赏析(上)
    • 12.6 《登楼赋》赏析(中)
    • 12.7 《登楼赋》赏析(下)
    • 12.8 《登楼赋》小结
  • 13 汉魏六朝文(下)
    •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 14 初盛唐诗
    •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 15 盛唐山水田园诗
    • 15.1 总论
    • 15.2 王维与其诗
    •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 15.5 孟浩然与其诗
    •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 16 盛唐边塞诗
    •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 16.2 高适与其诗
    • 16.3 《燕歌行》背景
    • 16.4 《燕歌行》赏析(上)
    • 16.5 《燕歌行》赏析(下)
    •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 17 李白(上)
    • 17.1 李白生平
    •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 17.3 《关山月》赏析
    • 17.4 《远别离》赏析
  • 18 李白(下)
    •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 18.2 《赠孟浩然》赏析
    •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 19 杜甫(上)
    • 19.1 杜甫生平
    • 19.2 杜甫的创作
    • 19.3 《哀江头》赏析
    •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 20 杜甫(下)
    •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 20.2 七言律诗综述
    • 20.3 《登高》赏析
    • 20.4 《蜀相》
    •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 21 唐代散文(上)
    •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 22 唐代散文(下)
    •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 23 中唐诗(一)
    •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 23.6 韩愈其他诗歌
  • 24 中唐诗(二)
    •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 25 中唐诗(三)
    •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 26 白居易(上)
    •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 26.2 《长恨歌》朗读
    •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 27 白居易(下)
    •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 28 晚唐诗(上)
    •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 28.3 《早雁》赏析
    • 28.4 《赠别》赏析
    • 28.5 其他诗赏析
  • 29 晚唐诗(下)
    •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 29.2 《无题》赏析
    •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 29.4 罗隐诗
    • 29.5 晚唐其他诗人
  • 30 唐五代词(上)
    • 30.1 什么是词?
    • 30.2 词的起源
    • 30.3 词的南方特点
    • 30.4 唐五代词概况
    •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 30.6 《忆秦娥》赏析
  • 31 唐五代词(中)
    • 31.1 花间词
    •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 32 唐五代词(下)
    •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 32.1.1 南唐历史
      • 32.1.2 南唐词
    •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 32.2.1 冯延巳与冯词特点
      • 32.2.2 《鹊踏枝》赏析
    • 32.3 李璟与李煜
      • 32.3.1 唐中主李璟
      • 32.3.2 唐后主李煜
    • 32.4 《浪淘沙》赏析
    • 32.5 《虞美人》赏析
屈原与楚辞
  • 1 屈原与楚辞
  • 2 课后作业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出身贵族。怀王初年,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后怀王信谗,流放汉北。顷襄王继位,再度放逐沅湘一带。秦兵攻破楚都,屈原怨愤绝望,自投汨罗江。

屈原的作品有二十三篇,即《离骚》、《天问》、《招魂》、《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宋)黄伯思《翼骈序》

楚辞就是在楚地文化的土壤上发育成长的,它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着直接的联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地方音乐就已经闻名,《涉江》,《九歌》,《九辩》,《白雪》等乐曲在楚辞作品中都曾提到,楚辞是要用“楚声”来诵读的。

《隋书.经籍志》集部《楚辞》载:“隋时有释道骞公之音。”同时楚辞的许多诗篇都有“乱”辞,这些“乱”辞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楚地民歌一般是在单句末尾或句中加“兮”字。如《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这种句式结构后来便成为楚辞的主要句法形式。

楚国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nou),果堕(无土,音:duo)蠃蛤(luo ge),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                                                                                                                                               《史记·货殖列传》

楚辞的产生与楚国的巫歌联系密切。楚国一向巫风盛行,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曲舞以乐诸神。”这种具有宗教性质的歌舞,对楚辞有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神奇的想象幻想孕育着丰富的神话故事成为楚辞的养料和特征。

从《九歌》中的鬼神就可以找到巫风盛行的痕迹;其二是对屈原《九歌》影响深远,《九歌》就是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其三是巫歌的神秘浪漫而具故事性的歌舞有些像戏剧,对楚辞的构思和表现都有影响。如《离骚》里写巫咸降神的情节就明显受到了巫歌的启示。

楚辞充满着楚地风物描写使用的是楚地方言,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但它的产生也受到了北方文化的影响:楚国国力强盛,长江流域基本并入楚国范围,土地的扩张必然会引起楚国与北方国家的交流,中原先进的文化渐渐被楚国文化吸收汲取。而战国时期北方纵横家的铺叙描摹对楚辞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指出:“楚辞形式文采之所以异者,…游说之风渐盛,纵横之士欲以唇吻奏功,遂竞为美辞,…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已非《诗》之质朴之体式所能承载矣。”





“楚辞”是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而在当时它并没有特定的名称。司马迁在《史记·酷吏列传》中说:“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这里的“楚辞”专指屈、宋等人的作品。

汉成帝时刘向校订古籍,编集屈,宋等并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辑为《楚辞》。东汉王逸在刘向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一篇作品并为全书作注,命名为《楚辞章句》,这也是流传至今现存最早版本。

就体式而言,楚辞有两种形式:一是受《诗经》的影响,如《橘颂》。《天问》基本为四言体,虚字较少,另一种样式比较典型,以《离骚》,《九歌》为代表,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拘。典型的楚辞诗风上铺排夸饰,想象丰富,以抒情,议论,描绘为主,主观抒发意味浓,多用楚语,楚声。

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其《离骚》哉!固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梁)刘勰《文心雕龙· 辨骚》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

屈、宋《楚辞》,忧深思远,上承风雅之遗,下启词章之体,亦中国文章之祖也。唯文学臻于极盛,故周末诸子,卒以文词之美,得后世文士之保持,而流传勿失。

                   刘师培《论文杂记》

“唯能痛饮酒与熟读《离骚》者方为真名士也!

                         闻一多     (李凌 《虽九死其犹未悔——纪念闻一多师》)

《楚辞章句·九歌序》言《九歌》是屈原被放于沅湘间,见民间“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然而从诗中看不出有被放逐的情绪。当代学者根据近几十年出土的楚简等材料,认为《九歌》是屈原在朝供职时根据旧词修改润色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