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总论
    • 1.1 总论
    • 1.2 诗经概述
      • 1.2.1 孔子编纂说及非孔子编纂说
      • 1.2.2 采诗说
      • 1.2.3 诗经的内容、艺术特色及传播
  • 2 诗经
    • 2.1 卫风•伯兮
      • 2.1.1 《伯兮》赏析
      • 2.1.2 诗经中的爱情诗
    • 2.2 王风•黍离
      • 2.2.1 《黍离》赏析
      • 2.2.2 “黍离麦秀”的文化现象
      • 2.2.3 诗经中的战争诗
  • 3 屈原
    • 3.1 屈原与楚辞
    •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 3.3 《湘夫人》赏析
    •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 4 先秦散文(上)
    •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 4.2 《老子》内容、艺术
    •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 4.4 《曲则全》“不自见”
    •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 5 先秦散文(下)
    • 5.1 《庄子》总论
    • 5.2 庄子《山木》
      • 5.2.1 《山木》(上)
      • 5.2.2 《山木》(下)
    • 5.3 大学之道
      • 5.3.1 《大学》概说
      • 5.3.2 《大学》赏析
  • 6 春秋左传
    • 6.1 《左传》简介
    • 6.2 《郑伯克段于鄢》
  • 7 秦汉文
    • 7.1 李斯《谏逐客书》
    • 7.2 《谏逐客书》赏析
  • 8 汉魏六朝诗(一)
    • 8.1 汉乐府总论
    •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 9 汉魏六朝诗(二)
    • 9.1 建安诗歌
    • 9.2 曹操及其诗
    • 9.3 《蒿里行》赏析
    • 9.4 曹丕及其诗
    • 9.5 《燕歌行》赏析
  • 10 汉魏六朝诗(三)
    • 10.1 陶渊明及其诗
    • 10.2 《读<山海经>》赏析
    • 10.3 鲍照及其诗
    •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 11 汉魏六朝诗(四)
    • 11.1 谢朓与“永明体”
    •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 11.3 南朝乐府民歌
    • 11.4 《西洲曲》赏析
  • 12 汉魏六朝文(上)
    • 12.1 六朝文、赋
    • 12.2 王粲
    • 12.3 王粲《登楼赋》
    • 12.4 楼址考订
    • 12.5 《登楼赋》赏析(上)
    • 12.6 《登楼赋》赏析(中)
    • 12.7 《登楼赋》赏析(下)
    • 12.8 《登楼赋》小结
  • 13 汉魏六朝文(下)
    •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 14 初盛唐诗
    •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 15 盛唐山水田园诗
    • 15.1 总论
    • 15.2 王维与其诗
    •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 15.5 孟浩然与其诗
    •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 16 盛唐边塞诗
    •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 16.2 高适与其诗
    • 16.3 《燕歌行》背景
    • 16.4 《燕歌行》赏析(上)
    • 16.5 《燕歌行》赏析(下)
    •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 17 李白(上)
    • 17.1 李白生平
    •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 17.3 《关山月》赏析
    • 17.4 《远别离》赏析
  • 18 李白(下)
    •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 18.2 《赠孟浩然》赏析
    •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 19 杜甫(上)
    • 19.1 杜甫生平
    • 19.2 杜甫的创作
    • 19.3 《哀江头》赏析
    •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 20 杜甫(下)
    •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 20.2 七言律诗综述
    • 20.3 《登高》赏析
    • 20.4 《蜀相》
    •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 21 唐代散文(上)
    •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 22 唐代散文(下)
    •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 23 中唐诗(一)
    •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 23.6 韩愈其他诗歌
  • 24 中唐诗(二)
    •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 25 中唐诗(三)
    •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 26 白居易(上)
    •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 26.2 《长恨歌》朗读
    •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 27 白居易(下)
    •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 28 晚唐诗(上)
    •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 28.3 《早雁》赏析
    • 28.4 《赠别》赏析
    • 28.5 其他诗赏析
  • 29 晚唐诗(下)
    •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 29.2 《无题》赏析
    •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 29.4 罗隐诗
    • 29.5 晚唐其他诗人
  • 30 唐五代词(上)
    • 30.1 什么是词?
    • 30.2 词的起源
    • 30.3 词的南方特点
    • 30.4 唐五代词概况
    •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 30.6 《忆秦娥》赏析
  • 31 唐五代词(中)
    • 31.1 花间词
    •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 32 唐五代词(下)
    •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 32.1.1 南唐历史
      • 32.1.2 南唐词
    •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 32.2.1 冯延巳与冯词特点
      • 32.2.2 《鹊踏枝》赏析
    • 32.3 李璟与李煜
      • 32.3.1 唐中主李璟
      • 32.3.2 唐后主李煜
    • 32.4 《浪淘沙》赏析
    • 32.5 《虞美人》赏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 1 《登柳州城楼寄漳...
  • 2 课后作业


写作背景:

唐顺宗李诵(805)时,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事败,柳宗元等八人同被贬为远州司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等人被召至京师,但阻力太大,结果他们仍被分发到更加荒远的地区。柳宗元被贬作柳州刺史。连连遭到统治者的打击迫害,好朋友又天各一方,非但不能见面,而且音信难通,他的心情极其忧悒悲愤。当他登上柳州城楼,满目是萧瑟凄凉的异乡风物,他把离京去国、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贬来荒域的抑郁情怀,对于挚友的真挚思念,一齐宣泄出来,词情凄恻,委婉动人。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是一首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为唐代七律名篇。是作者被贬后怀念友人之作,抒写了共同的政治抱负和共同的政治命运而形成的友情。 

本事典实:

《柳集五百家注》韩仲韶曰: 永贞元年,公与韩泰、韩晔、刘禹锡、陈谦、凌淮、程异、韦执谊皆以附王叔文贬,号八司马。凌淮、执谊皆卒贬所。异先用,馀四人元和十年皆例召至京师。又皆出为刺史。公为柳州,泰为漳州,晔为汀州,禹锡为连州,谦为封州。公六月到柳州,此诗是年夏所寄。案: 唐岭南道柳州治马平县,在今广西柳城县西。江南道漳州治龙溪县,今福建龙溪县治。江南道汀州治长汀县,今福建长汀县治。岭南道封州治封川县,今广东封川县治。岭南道连州治阳山县,今广东连山县治。(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栁州,天寳領縣五,户二千二百三十二,口一萬一千五百五十。至京師水陸相乗五千四百七十里,至東都水陸相乗五千六百里。  《旧唐书·地理志》桞州龍城郡,戸二千二百三十二,口萬一千五百五十,縣五:馬平、龍城、象洛、漕洛、容下。《新唐书·地理志》

词文: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首联写城上高楼与辽阔荒凉的大地连接,极目远望,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正如海天一般辽阔、深远。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颔联写近见暴雨的景色,暗寓(前四句)此前解恰与许仲晦《咸阳城西门晚眺》前解便是一付印板,然某独又深辨其各自出好手,了不曾相。何则?

许擅场处,是其第二句抽出七字,另自向题外方作离魂语,却用快笔飕地疾接。怕人风雨,便将上句登时夺失,于是不觉教他读者亦都心神愕然。

今先生擅场,却是一句下个“高楼”字,二句下个“海天”字。“高楼”之为言欲有所望也,“海天”之为言无奈并无所望也,于是心绝、气绝矣。然后下个“正”字,“正”之为言人生至此,已是入到一十八层之最下一层,岂可还有余苦未吃,再要教吃?

今偏是“惊风”、“密雨”,全不顾人;“乱”、“斜侵”,有加无已。虽盛夏读之,使人无不洒洒作寒,默默无言。然则,可悟许妙处是三四句夺失第二句,此妙处是三、四句加染第二句,正复彻底相反,云何说是印板也? 

                      (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五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从登城起,有百端交集之感。“惊风”、“密雨”,言在此而意不在此。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五)

柳五言诗犹能强自排遣,七言则满纸涕泪。如……“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只就此写景,已不可堪,不待读其“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矣。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颈联写远景。因怀念好友,而极目远望,然而重峰密岭,遮断了千里之目,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不见好友,更增深了自己的愁思。

吴乔云:中四句皆寓比意,惊风密雨喻小人,芙蓉薜荔喻君子,乱飐、斜侵则倾倒中伤之状,岭树句喻君门之远,江流句喻臣心之苦,皆逐臣忧思烦乱之词。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三十七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尾联,共来百越文身地(被谪边远之地),已够痛心,犹自音书滞一乡,更加深了悲愤的情感。

查慎行:起势极高,与少陵“花近高楼”两句同一手法。

纪昀:一起意境阔远,倒摄四州,有神无迹。通篇情景俱包得起。三四,赋中之比,不露痕迹,旧说谓借寓震撼危疑之意,好不着相。赵熙:神运。

                       (今人·李庆甲辑《瀛奎律髓汇评》卷四)

《登》诗是柳宗元全集中托物寓意的名篇。全诗八句四联,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看似清泊而实则别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两个特定场景:

一是芙蓉惨遭险风摧残,再是薜荔惨受恶雨损毁。从字面上看,受害对象为“水”和“墙”,而就诗意观之,真正对象乃是“芙蓉”和“薜荔”。整个场景摹拟得细致真切而又生动形象。 

在这首抒情诗中,既有自身的叹喟,更有怀念与自己命运相同的几位友人的深情,流露的是对压制势力的愤懑。诗歌将壮阔的景色与沉郁的感情交织在一处,用“惊风乱飐”、“密雨斜侵”暗喻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迫害:从眼前的“薜荔”、“芙蓉”(荷花)等美好事物受到侵害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在人生旅途上遭挫折所产生的痛楚和不平。又以“岭树重遮”、“江流回肠”等景象,诉说了与故友远相隔离,音书难通的愁苦和抑郁。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韩愈:“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景与情如水乳交融,故纪昀评为: 如水中之盐,不露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