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总论
    • 1.1 总论
    • 1.2 诗经概述
      • 1.2.1 孔子编纂说及非孔子编纂说
      • 1.2.2 采诗说
      • 1.2.3 诗经的内容、艺术特色及传播
  • 2 诗经
    • 2.1 卫风•伯兮
      • 2.1.1 《伯兮》赏析
      • 2.1.2 诗经中的爱情诗
    • 2.2 王风•黍离
      • 2.2.1 《黍离》赏析
      • 2.2.2 “黍离麦秀”的文化现象
      • 2.2.3 诗经中的战争诗
  • 3 屈原
    • 3.1 屈原与楚辞
    •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 3.3 《湘夫人》赏析
    •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 4 先秦散文(上)
    •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 4.2 《老子》内容、艺术
    •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 4.4 《曲则全》“不自见”
    •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 5 先秦散文(下)
    • 5.1 《庄子》总论
    • 5.2 庄子《山木》
      • 5.2.1 《山木》(上)
      • 5.2.2 《山木》(下)
    • 5.3 大学之道
      • 5.3.1 《大学》概说
      • 5.3.2 《大学》赏析
  • 6 春秋左传
    • 6.1 《左传》简介
    • 6.2 《郑伯克段于鄢》
  • 7 秦汉文
    • 7.1 李斯《谏逐客书》
    • 7.2 《谏逐客书》赏析
  • 8 汉魏六朝诗(一)
    • 8.1 汉乐府总论
    •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 9 汉魏六朝诗(二)
    • 9.1 建安诗歌
    • 9.2 曹操及其诗
    • 9.3 《蒿里行》赏析
    • 9.4 曹丕及其诗
    • 9.5 《燕歌行》赏析
  • 10 汉魏六朝诗(三)
    • 10.1 陶渊明及其诗
    • 10.2 《读<山海经>》赏析
    • 10.3 鲍照及其诗
    •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 11 汉魏六朝诗(四)
    • 11.1 谢朓与“永明体”
    •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 11.3 南朝乐府民歌
    • 11.4 《西洲曲》赏析
  • 12 汉魏六朝文(上)
    • 12.1 六朝文、赋
    • 12.2 王粲
    • 12.3 王粲《登楼赋》
    • 12.4 楼址考订
    • 12.5 《登楼赋》赏析(上)
    • 12.6 《登楼赋》赏析(中)
    • 12.7 《登楼赋》赏析(下)
    • 12.8 《登楼赋》小结
  • 13 汉魏六朝文(下)
    •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 14 初盛唐诗
    •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 15 盛唐山水田园诗
    • 15.1 总论
    • 15.2 王维与其诗
    •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 15.5 孟浩然与其诗
    •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 16 盛唐边塞诗
    •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 16.2 高适与其诗
    • 16.3 《燕歌行》背景
    • 16.4 《燕歌行》赏析(上)
    • 16.5 《燕歌行》赏析(下)
    •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 17 李白(上)
    • 17.1 李白生平
    •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 17.3 《关山月》赏析
    • 17.4 《远别离》赏析
  • 18 李白(下)
    •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 18.2 《赠孟浩然》赏析
    •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 19 杜甫(上)
    • 19.1 杜甫生平
    • 19.2 杜甫的创作
    • 19.3 《哀江头》赏析
    •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 20 杜甫(下)
    •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 20.2 七言律诗综述
    • 20.3 《登高》赏析
    • 20.4 《蜀相》
    •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 21 唐代散文(上)
    •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 22 唐代散文(下)
    •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 23 中唐诗(一)
    •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 23.6 韩愈其他诗歌
  • 24 中唐诗(二)
    •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 25 中唐诗(三)
    •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 26 白居易(上)
    •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 26.2 《长恨歌》朗读
    •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 27 白居易(下)
    •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 28 晚唐诗(上)
    •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 28.3 《早雁》赏析
    • 28.4 《赠别》赏析
    • 28.5 其他诗赏析
  • 29 晚唐诗(下)
    •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 29.2 《无题》赏析
    •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 29.4 罗隐诗
    • 29.5 晚唐其他诗人
  • 30 唐五代词(上)
    • 30.1 什么是词?
    • 30.2 词的起源
    • 30.3 词的南方特点
    • 30.4 唐五代词概况
    •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 30.6 《忆秦娥》赏析
  • 31 唐五代词(中)
    • 31.1 花间词
    •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 32 唐五代词(下)
    •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 32.1.1 南唐历史
      • 32.1.2 南唐词
    •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 32.2.1 冯延巳与冯词特点
      • 32.2.2 《鹊踏枝》赏析
    • 32.3 李璟与李煜
      • 32.3.1 唐中主李璟
      • 32.3.2 唐后主李煜
    • 32.4 《浪淘沙》赏析
    • 32.5 《虞美人》赏析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 1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 2 课后作业


1.从开头至“惊破霓裳羽衣曲”为第一段,写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荒淫失政。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乐天《长恨歌》云:“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盖用李太白应制《清平乐》词云:“女伴莫话孤眠,六宫罗绮三千。一笑皆生百媚,宸衷教在谁边。”

     (宋·吴并《优古堂诗话》)

明皇纳太真宫中,与卫宣公纳伋妻无异。白乐天《长恨歌》云:“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此为尊者讳也。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杨贵妃小字玉环,弘农华阴人也。后徙居蒲州永乐之独头村。高祖令本,金州刺史,父玄琰(yan),蜀州司户。贵妃生于蜀。(宋·乐史《杨太真外传》) 

妃早孤,养于叔父河南府士曹玄珪家。开元二十二年十一月,归于寿邸。(宋·乐史《杨太真外传》)

二十八年十月。玄宗幸温泉宫(自天宝六载十月,复改为华清宫)。

使高力士取杨氏女于寿邸,度为女道士,号太真,住内太真宫。(宋·乐史《杨太真外传》) 

天宝四载七月,册左卫中郎将韦昭训女配寿邸。是月,于凤凰园册太真宫女道士杨氏为妃,半后服用。进见之日,奏《霓裳羽衣》曲。(宋·乐史《杨太真外传》)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位于西安东约30公里的临潼骊山脚下北麓,是中国著名的温泉胜地,温泉水与日月同流不盈,不虚。华清池温泉共有4处泉源,在一石券洞内,现有的圆形水池,半径约1米,水清见底,蒸汽徐升,脚下暗道潺潺有声,温泉出水量每小时达113吨,水无色透明,水温常年稳定在43度左右。 四处水源眼中的一处发现于西周公元前十一世纪——前771年时代,其中三处是解放后开发的。水内含多种矿物质和有机物质,有石灰、碳酸钠、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钠、硫磺、硫酸钠等多种矿物质。 

这里作为古代帝王的离宫和游览地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周,秦,汉,隋,唐等历代帝王都在这里修建过行宫别苑,以资游幸。冬天利用温泉水在墙内循环制成暖气,每当雪花飘舞时,到了这里便落雪为霜,故名飞霜殿。相传西周的周幽王曾在这里修建离宫。秦、汉、隋各代先后重加修建,到了唐代又数次增建。名曰汤泉宫,后改名温泉宫。 

到了唐玄宗时又大兴土木,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殿,此时才称华清宫。因宫在温泉上面,所以也称华清池。唐代华清池是帝王妃嫔游宴的行宫,每年十月到此,第二年春天才返回。唐天宝六年(747)扩建后,唐玄宗每年携带杨贵妃到此过冬沐浴,在此赏景。 

据记载,唐玄宗从开元二年(714年)到天宝十四年(755年)的41年时间里,先后来此达36次之多。飞霜殿原是唐玄宗(685一762)和杨贵妃的寝殿。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专夜:《周礼·九嫔》注云:“女御八十一人,当九夕;世妇二十七人,当三夕;九嫔九人,当一夕;三夫人,当一夕;后,当一夕。”

《女则》,从女御至后轮完一遍之后,再由后至女御倒轮。(天宝)七载,加钊御史大夫,权京兆尹,赐名国忠。封大姨为韩国夫人,三姨为虢国夫人,八姨为秦国夫人。同日拜命,皆月给钱十万,为脂粉之资。    

十一载,李林甫死。又以国忠为相,带四十余使。十二载,加国忠司空。长男暄(xuan),先尚延和郡主,又拜银青光禄大夫、太常卿,兼户部侍郎。小男月出,尚万春公主。贵妃堂弟秘书少监鉴,尚承荣郡主。一门一贵妃,二公主,三郡主,三夫人。   

杨家专横,出入禁门不问,京师长吏,为之侧目。故当时谣曰:“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又曰:“男不封侯女作妃,君看女却是门楣。”其天下人心羡慕如此。

                              (宋·乐史《杨太真外传》)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骊山,是秦岭北侧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20余公里,最高海拔1256米,远望山势如同一匹黑马,故名骊山。骊山温泉喷涌,风景秀丽多姿,自3000多年前的西周就成为帝王游乐宝地。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游览胜地,曾营建过许多离宫别墅,吸引着各代游人。

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游览胜地,曾营建过许多离宫别墅,吸引着各代游人。这里有被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骊山晚照”;烽火戏诸侯的“烽火台”;纪念西安事变的兵谏亭;纪念女娲补天的老母殿等。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为音乐舞蹈史上的经典之作,唐玄宗作曲,“安史之乱”后失传。此曲约成于公元718—720年间,关于它的来历,有三种说法:  

一是说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而作;二是根据《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年(754),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一些从西域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第三种是折中两种说法,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见女儿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则是他吸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敬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音调而成。

“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总领全段,具有讽刺性。以下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两人的欢娱生活一再渲染,正说明“重色”是造成安史之乱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