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总论
    • 1.1 总论
    • 1.2 诗经概述
      • 1.2.1 孔子编纂说及非孔子编纂说
      • 1.2.2 采诗说
      • 1.2.3 诗经的内容、艺术特色及传播
  • 2 诗经
    • 2.1 卫风•伯兮
      • 2.1.1 《伯兮》赏析
      • 2.1.2 诗经中的爱情诗
    • 2.2 王风•黍离
      • 2.2.1 《黍离》赏析
      • 2.2.2 “黍离麦秀”的文化现象
      • 2.2.3 诗经中的战争诗
  • 3 屈原
    • 3.1 屈原与楚辞
    •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 3.3 《湘夫人》赏析
    •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 4 先秦散文(上)
    •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 4.2 《老子》内容、艺术
    •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 4.4 《曲则全》“不自见”
    •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 5 先秦散文(下)
    • 5.1 《庄子》总论
    • 5.2 庄子《山木》
      • 5.2.1 《山木》(上)
      • 5.2.2 《山木》(下)
    • 5.3 大学之道
      • 5.3.1 《大学》概说
      • 5.3.2 《大学》赏析
  • 6 春秋左传
    • 6.1 《左传》简介
    • 6.2 《郑伯克段于鄢》
  • 7 秦汉文
    • 7.1 李斯《谏逐客书》
    • 7.2 《谏逐客书》赏析
  • 8 汉魏六朝诗(一)
    • 8.1 汉乐府总论
    •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 9 汉魏六朝诗(二)
    • 9.1 建安诗歌
    • 9.2 曹操及其诗
    • 9.3 《蒿里行》赏析
    • 9.4 曹丕及其诗
    • 9.5 《燕歌行》赏析
  • 10 汉魏六朝诗(三)
    • 10.1 陶渊明及其诗
    • 10.2 《读<山海经>》赏析
    • 10.3 鲍照及其诗
    •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 11 汉魏六朝诗(四)
    • 11.1 谢朓与“永明体”
    •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 11.3 南朝乐府民歌
    • 11.4 《西洲曲》赏析
  • 12 汉魏六朝文(上)
    • 12.1 六朝文、赋
    • 12.2 王粲
    • 12.3 王粲《登楼赋》
    • 12.4 楼址考订
    • 12.5 《登楼赋》赏析(上)
    • 12.6 《登楼赋》赏析(中)
    • 12.7 《登楼赋》赏析(下)
    • 12.8 《登楼赋》小结
  • 13 汉魏六朝文(下)
    •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 14 初盛唐诗
    •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 15 盛唐山水田园诗
    • 15.1 总论
    • 15.2 王维与其诗
    •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 15.5 孟浩然与其诗
    •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 16 盛唐边塞诗
    •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 16.2 高适与其诗
    • 16.3 《燕歌行》背景
    • 16.4 《燕歌行》赏析(上)
    • 16.5 《燕歌行》赏析(下)
    •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 17 李白(上)
    • 17.1 李白生平
    •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 17.3 《关山月》赏析
    • 17.4 《远别离》赏析
  • 18 李白(下)
    •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 18.2 《赠孟浩然》赏析
    •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 19 杜甫(上)
    • 19.1 杜甫生平
    • 19.2 杜甫的创作
    • 19.3 《哀江头》赏析
    •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 20 杜甫(下)
    •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 20.2 七言律诗综述
    • 20.3 《登高》赏析
    • 20.4 《蜀相》
    •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 21 唐代散文(上)
    •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 22 唐代散文(下)
    •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 23 中唐诗(一)
    •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 23.6 韩愈其他诗歌
  • 24 中唐诗(二)
    •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 25 中唐诗(三)
    •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 26 白居易(上)
    •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 26.2 《长恨歌》朗读
    •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 27 白居易(下)
    •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 28 晚唐诗(上)
    •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 28.3 《早雁》赏析
    • 28.4 《赠别》赏析
    • 28.5 其他诗赏析
  • 29 晚唐诗(下)
    •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 29.2 《无题》赏析
    •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 29.4 罗隐诗
    • 29.5 晚唐其他诗人
  • 30 唐五代词(上)
    • 30.1 什么是词?
    • 30.2 词的起源
    • 30.3 词的南方特点
    • 30.4 唐五代词概况
    •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 30.6 《忆秦娥》赏析
  • 31 唐五代词(中)
    • 31.1 花间词
    •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 32 唐五代词(下)
    •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 32.1.1 南唐历史
      • 32.1.2 南唐词
    •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 32.2.1 冯延巳与冯词特点
      • 32.2.2 《鹊踏枝》赏析
    • 32.3 李璟与李煜
      • 32.3.1 唐中主李璟
      • 32.3.2 唐后主李煜
    • 32.4 《浪淘沙》赏析
    • 32.5 《虞美人》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 1 《咏怀古迹五首(...
  • 2 课后作业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写作背景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等地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借咏怀古迹,来抒发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首《咏怀古迹》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杜甫认为,宋玉既是文人,更是志士,可惜长期被人曲解。这首诗是诗人驻留古迹,凭吊宋玉而作的,写宋玉怀才不遇的苦痛,实际是借此抒发自己知音难觅的伤感。诗的前四句感慨宋玉生前的遭际,后四句为其鸣身后不平。

评价

老杜以宏才卓识,盛气大力胜之。读《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不废议论,不弃藻缋,笼盖宇宙,铿戛韶钧;而横纵出没中,复含酝藉微远之致。目为大成,非虚语也。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黄山谷谓“少陵夔州以后诗,不烦绳削而自合”。此盖因集中有“晚节渐于诗律细”一语,而妄以为愈老愈工也。今观夔州后诗,唯《秋兴》八首及《咏怀古迹》五首,细意熨贴,一唱三叹,意味悠长,其他则意兴衰飒,笔亦枯率,无复旧时豪迈沉雄之概。入湖南后,除《岳阳楼》一首外,并少完璧。

                                                      (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宋玉的同情和尊敬。

“风流儒雅”是庾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认为自己也师承宋玉。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自己虽与宋玉相距久远,处于不同朝代、不同时代,但人生遭际却很相似的,都是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因此伤感落泪。 

少陵诗有不可解之句,如《咏怀》宋玉一首曰:“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夫“异代”即“不同时”,乃作此语何耶?盖身虽异代,摇落之悲,却似同时人耳。此为深知宋玉也。

                                                 (清)李调元《雨村诗话》卷下

陆游在《读杜诗》中说:“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咨嗟!”。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诗的后四句鸣其身后不平。

“空”字用得好,宋玉故宅还留存着,是因为世人欣赏他的文采辞章,但并不了解他的远大志向。

“云雨荒台岂梦思”,看着巫山巫峡,令人不禁想起宋玉的《高唐神女赋》,作家本意是讽谏君主淫惑,但世人只是曲解地欣赏其中的荒诞梦想、风流艳事。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最是楚宫俱泯灭”,楚国早已泯灭,人们根本不了解宋玉的志向,曲解他。“舟人指点到今疑”,如今,江船经过巫山巫峡,船夫们还指点谈论着楚王神女的欢会。

评解

因宅而咏宋玉,亲风雅也。四人中,独宋玉文章,与公相似,通古今为气类,故以“摇落知悲”起兴,而以“风雅吾师”推之,三四,空写,申“知悲”。五六,实拈,申“吾师”。

言宅已故而犹传者,以“文藻”增华,对“江山”而感叹也。岂徒以“云雨台”存,劳吾“梦思”已乎!结以“楚宫泯灭”,与“故宅”相形,神致吞吐,抬托愈高。昔人题子陵台云:“严陵有钓台,光武无寸土”,与此意同。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卷四三二

吴(汝纶)曰:次首以宋玉自况,深曲精警,不落恒蹊,有神交千载之契。后半言其文藻徒存,故宅已不可见,然云雨荒台岂果梦寐之遐思哉?惜人不能喻其意也。而楚宫亦泯灭俱尽,徒供舟人之指点而已。

                                              (民国)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七律诗。杜甫沿江出蜀,飘泊水上,情绪悲怆,看到宋玉的故居,相似的境遇自然触发了诗人壮志不酬的深沉感慨。通体用赋,写近体而有古体风味。诗中的意象组成虚实相间,在草木摇落中见故宅荒台,世人以讹传讹,舟人指点着江山云雨,讲述艳情故事等。此诗描写、议论、抒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重在议论。